《反比例》教学设计与思考.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反比例》教学设计与思考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7页内容。 教材分析 《反比例》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单元第五课时内容。反比例历来是小学数学里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正比例与反比例知识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比例的理解及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初步渗透函数思想,为今后学习中学数学打下基础。 新课程标准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而是通过具体情境去认识反比例关系,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能找出在生活中成反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显然,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也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2.经历对比归纳、抽象模型的学习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3.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设计思路 反比例是什么?在人教版教学用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反比例是重要的数学模型,体现了基本的函数思想,在数学思想层面上对以前所学过的许多数学问题(例如总量不变的数学问题、几何中的等积变形)和数学规律(积的变化规律)等进行一般化和模型化,对学生代数思维的发展十分有益。但是学生学习反比例时往往学得不够好,有这样的尴尬现象:概念说的很溜,但具体判断时却无从下手。通过文献的研究,我们发现虽然课改之后老师们也慢慢的注重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渗透函数思想,但是文献中的老师都没能从“模型”入手,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用模型思想构建反比例的意义。因此,我们尝试从构建概念理解模型、构建函数图像模型、构建练习推进模型、构建课堂教学模型四个角度,借助《反比例》这一课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前测引入,揭示课题 1.对比分类 师出示“前测学习单”中的4张表格: 教师提问: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仔细观察研究了4张表格,并按照表中两个量的变化规律给这4张表格进行了分类,发现有同学是这样分类的(C、ABD),谁看明白了他是根据怎样的变化规律来分类的? 学生根据分类结果反推分类标准,通过观察,发现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和成反比例关系的两个量它们之间的变化趋势是不一样的。 设计意图:1.观察表格中的两个量,发现其变化规律,渗透函数思想。2.给表格分分类,在分类中倒逼学生分类的标准,也就是变化趋势来分,从中解读出有一个量始终保持不变。3.学习单里的素材也是贯穿本节课始终,更好体现了结合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这一教学目标。 2.复习正比例 教师提问:表格C中的两个量之间成什么关系呢?怎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 追问:你能想象出它的图像是什么形状吗? 教师运用几何画板演示正比例的图像。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组织学生复习正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根据学生原有正比例知识的唤醒,加强解读不变的量、变化趋势、函数图像。通过结合几何画板的演示正比例的函数图像,再次感受一增一减的变化趋势,这样就为后面的对比提供了可能。 3.出示课题 师:表C中的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一个量增加,另一个也增加;而表格ABD中的两个量,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反而减少,那它们之间成什么关系呢? 学生猜测,教师出示课题:反比例。 (二)构建概念理解模型 1.自学反比例 教师出示问题: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学生带着这个核心问题自学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 2.对比判断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判断表ABD三张表格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1)立:教师提问:表A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小结:同学们真的很厉害,能快速判断怎样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像这样单价增加,数量减少,总价一定,这两个量就成反比例关系。 设计意图:自学后结合具体情境独立思考A表格中的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吗?再小组交流判断,最后小组汇报判断。自学后,没有空对空的回答而是在熟悉的情境中判断。自学课本后的判断,既培养了自学能力又有的放矢的应用,同时反比例的意义也已初步构建:一增一减的变化趋势、乘积不变。 (2)破:教师提问:表B中,总价也是一定的,都是60元,老师判断这两个量是成反比例关系的,跟老师想法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举手判断,预设此时大部分学生会举手认为表B中的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个别学生会存在质疑。 教师追问:表B中两个量到底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呢? 师小结:已花的钱+剩下的钱=总价(一定),和一定,不是乘积一定,所以不成反比例。? 设计意图:B表格中的两个量,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变小,总价始终保持不变60元,所以已花的钱和剩下的钱成反比例关系。定势判断,赞成的请举手,引发冲突。慢慢的有质疑的声音,在辨析中明理,虽然都是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随着变小,但一个是乘积不

文档评论(0)

小太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案,课件,实施方案,总结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