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明代的海外贸易
1、海禁、开海政策与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
朱元璋因为倭寇(PPT)在东南沿海宣布海禁. 禁 禁
永乐时,海禁政策一度放宽. 弛
正德.嘉靖年间, 又封闭沿海各港口. 禁
嘉靖2年(1523年):
宁波日本贡使的“争贡”事件
隆庆年间, 又逐渐开放了海禁. 弛
万历27年(1599年)恢复广州、宁波二市舶司,开放海禁
;倭寇
一般指13世纪至16世纪期间,以日本为基地,活跃于朝鲜半岛及中国大陆沿岸的海上入侵者。曾经被归于海盗之类,但实际上其抢掠??象并不是船只,而是陆上城市(图)。在倭寇最强盛之时,他们的活动范围曾远至东亚各地、甚至是内陆地区。
明史《日本传》记载“大抵真倭十之三”;
朝鲜正史《世宗实录》亦记载“然其间倭人不过一二而本国民假著倭服成党作乱”,可见前期倭寇主要来自倭国,后期倭寇主要来自中国、东南亚和朝鲜的海商与海盗
; 明代禁弛多变的海禁政策
海禁政策始于明初,是当时政治、军事情势十分严峻下的产物。洪武初,由于“倭寇”不时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抢劫;而东南海上势力未靖。朱元璋于是在东南沿海宣布海禁,严禁沿海人民私自出海贸易。洪武末年又重申禁令。永乐时,海禁政策一度放宽。
但到公元1506年至1566年,在倭寇与葡萄牙殖民者的侵扰下,明王朝又封闭沿海各港口,停止一切外贸活动。在公元1567年后,应沿海地方富商大贾和有厉害关系的官僚、地主要求开放海禁的呼声,再加上明王朝从增加财政收入和获得珍奇异物考虑,于是部分开放了海禁。1599年万历时又恢复广州、宁波二市舶司,正式开放了海禁,但为时过晚,因距离明朝灭亡已经不远。;2、朝贡贸易
中外贸易限定在“朝贡贸易”(PPT)的框架之内;
明初沿袭宋元制度,在沿海口岸设立市舶提举司(简称市舶司)作为对外贸易的机构;
永乐3年(1405年),在三市舶司建馆驿:
福建“来远”、浙江“安远”、广东“怀远”;
在会同馆进行互市贸易(PPT)
郑和下西洋(PPT):朝贡贸易达到空前的规模
;;;郑和下西洋
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时在中国、东南亚、印度洋、阿拉伯海之间建立的海上交通网络图,具体描绘了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时所访问的30余国及其对各国的访问次目,以及首次下西洋的年代(1405年)以及出发港口(刘家港)等。
郑和历时28年七下西洋,共访问了30余国。所到之处,宣扬明王朝的“威德”,“厚赐”各国君长,接受回赠礼物,收集了大量的土产,所得“宝物”甚多。在客观上,加强了中国与南洋各地之间的经济与文化联系,为发展相互间的贸易关系,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清代的海外贸易
1、清初的海禁和康熙开海
顺治18年(1661年)的“迁海”令:
亦称“迁界”令,具体内容是:将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六省沿海及各岛屿的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居民官兵全部迁移到界线以内,在沿海一带形成一个无人区;沿海滨向内若干里界线由各地官兵划出,并严令军民人等不得私出境外,违者处斩。
康熙开海:
康熙23(公元1684)年设立四海关: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往来商船和负责征收赋税。 ;2、从禁止南洋贸易到广州一口通商
康熙56年(1717年),停止南洋贸易,不许人民继续前往。
然而当时南洋贸易与国内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紧密:
雍正初有论者指出:“闽广地狭人稠,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十居五六”。
→雍正5年(1727年)恢复南洋贸易
乾隆时再度禁止人民出海,
乾隆22年(1757年)宣布实行广州一口通商
;对口岸互市的限制和管理趋严,表现在两个方面:
1)由沿海多口通商改为限制在广州一口通商
对西方国家的防范:西方商人亦商亦盗
限制口岸互市(一口通商)的直接原因是
英国人在中国沿海的频繁活动
2)通过官设行商垄断外贸与行商管理外商的公行制度对来华外商进行管理
不设市舶司而改设海关却沿袭明代的官设牙行专营对外贸易 → “行商”制度
康熙59年(1720年)广东行商成立“公行”
→ “广州十三行”(PPT) ;广州十三行
鸦片战争前广州专营对外贸易的行商,有洋货行、洋行、公行等名称。
组成十三行的商行数目经常变化,开始时是十三家,他们是怡和行、广利行、同文行、同兴行、天宝行、兴泰行、中和行、顺泰行、仁和行、同顺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