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5《坛经》两则》课件.pptVIP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5《坛经》两则》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佛理禅趣—《坛经》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佛教及禅宗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1.“三教九流”一语中“三教”指哪“三教”? “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 “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三教九流”泛指宗教、学术中各种流派或社会上各种职业。也迎来泛指江湖上各种各样的人. 2、什么是“佛”? 顶礼膜拜,烧香叩头,晨钟暮鼓,念经敲鱼,善男信女,施舍许愿,这是“佛教”给人的表象。 佛是“佛陀”的略称,而佛陀是梵语buddha的音译。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者”,也就是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正因为这种觉悟,佛又是一个能够普度众生的神。 那么,佛到底是谁?从狭义来说,佛指的是两千多年前诞生在印度的释迦摩尼,不过,从广义来说,佛教主张按中文的释义,“佛”讲就是觉悟,自己要觉悟,还要帮组别人觉悟。佛教认为世界变化无常,生死轮回,无事无物不是虚幻,照佛修炼,灵魂才能挣脱苦海,回到极乐的彼岸。 3、什么是禅宗? 佛教里的一种宗派。它是佛教传到中国后,由中国人综合中国文化与外来的佛教而造成的一种宗教流派。六代祖慧能算是真正的始祖。 西土(印度)二十八祖达摩于南朝梁从南海登陆来到中国,达摩为东土(中国)初祖。 1.达摩→2.慧可→3.僧璨→4.道信→5.弘忍→6.慧能 1、慧能介绍 慧能(638-713),亦作“惠能”。唐代僧人,禅宗南宗创始人,被推为禅宗六祖。本姓卢。世居范阳(治今河北涿州),生在南海(今广州市)新兴。据说是个不识字的樵夫。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弘忍为慧能讲经并且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 01 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慧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02 慧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饱含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慧能被授为六代祖师后,在南华寺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03 2、《坛经》解读 《坛经》是“具有中国特色”佛教——禅宗的代表性经典,是中国至今佛典中唯一的“经”。它全面阐述了六祖慧能“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禅学思想,它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坛经》不仅是一部中国佛教特有的名著,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品之一。 《坛经》以其深远的影响,对世界文化也做出了贡献。《坛经》有五大特点:①简明化。高度浓缩了佛教宗旨与修行方法,直截了当地提倡个人反省自觉,顿悟成佛。②中国化。六祖是中国禅宗真正意义上的开山祖师,前五代尚不具备此意义。③普及化。 课文研读 问题探究1: 弘忍为什么会在神秀与慧能之间,选中慧能做嗣法弟子(衣钵继承人)? 在选嗣法弟子时,神秀作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也作一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该偈还计较身与心、菩提与明镜、尘埃与拂拭的区别。有区别就是妄想杂念,未见佛性。 该偈对佛家“世界空无,性空”的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不计较身与心、菩提与明镜、尘埃与拂拭等的具体区别,什么菩提树、明净台都不是真实的存在,人的心性也是如此,根本谈不上沾染尘埃,由此可见没有了妄想杂念,已直见佛性。 问题探究2: 渐悟与顿悟有什么区别?你能在列举《西游记》中的一个例子吗?

文档评论(0)

东郭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