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有关北宋徽宗代的正声与中声研究(论文范例)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有关北宋徽宗代的正声与中声研究 1
一、绪论 2
二、在中国音乐史中的正声与中声 5
(一)北宋徽宗时期的正声与中声 5
二十四方位图 7
(二)北宋徽宗时期的正声与中声的音域 9
(三)北宋徽宗时期废止正声、中声制度 13
三、结 论 14
注释: 16
文2:周易与北宋庆历改革 21
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21
二、“损上益下”,厚农兴商、减赋役、裁冗员 24
三、“乾坤定、贵贱位”,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27
参考文摘引言: 30
原创性声明(模板) 31
文章致谢(模板) 31
正文
有关北宋徽宗代的正声与中声研究(论文范例)
文1:有关北宋徽宗代的正声与中声研究
作者简介:郑花顺(1955~),女,哲学博士,韩国清州大学艺术学院表演影像学部表演艺术系教授,韩国东洋艺术学会会长以及玄琴乐队“琴韵声”的代表;徐海准(1969~),男,文学博士,韩国东洋艺术会理事,韩国国乐协会会员,韩国音乐史学会会员,韩国玄琴乐队“琴韵声”研究主任,现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武汉 430079)
收稿日期:2011-03-27
一、绪论
在韩国音乐史中首次涉及正声与中声的文献史料为《高丽史?乐志》,且正声、中声与北宋徽宗赐给高丽的大晟雅乐有着密切的关系。据《高丽史?乐志》所载,北宋徽宗赐给高丽的大晟乐器种类已经分为正声和中声,①且高丽睿宗11年(1116)10月新创作的9首登歌乐章也是分为正声和中声。②
此外,朝鲜朝世宗9年记载,朴给世宗奉献了新制作的1架12枚的编磬,③世宗12年的记事中也提到了12律钟的编钟。④《世宗实录》卷128的图示中的编钟、编磬为12枚一组。⑤根据上述记载,有些韩国学者认为世宗时期的登歌和轩架乐器中已具备了12律的中声与12律4清声的正声。[1]这种观点是根据两种不同文献史料中记载的钟磬数(16和12)而得出的,学者们由此认为《高丽史?乐志》所载的正声和中声一直使用至朝鲜世宗时期。因此,音乐理论界产生了关于正声与中声的不同解释。
由于在韩国音乐史中出现正声与中声的历史背景是北宋徽宗时期的大晟雅乐。所以,要想讨论正声和中声,必须要首先考察大晟雅乐并把握其音乐的意义,进而在此基础上关注正声与中声。
众所周知,北宋徽宗时期的大晟雅乐是魏汉津⑥所创作的音乐,⑦与北宋徽宗时期特意设置的大晟府也有密切的关系。太常寺原本管理礼和乐,但是此时期改为太常寺管理礼,大晟府管理乐,历史上首次产生了礼乐分离的状态,并持续至北宋灭亡。徽宗政和7年(1125)大晟府乐工们解散,徽宗政和8年由于靖康之乱北宋宫廷失去了所有的音乐。⑧南宋时期,宋宫廷没有恢复大晟乐的条件,大晟府在历史上逐渐消失了,礼和乐都重新归属于太常寺管理。因此,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礼乐分离时代是与北宋灭亡的时候一起告终的,南宋以后大晟府归原于其被树立之前的情况。
魏汉津乐所具备的正声与中声的二元体系,是中国音乐思想中很独特的制度,后根据蔡攸的建议废止了在宫廷使用的中声制度,只使用以正声为主的一元化体系。此外,由于北宋大晟雅乐传到高丽的时期,是属于还没设定二元体系的时期,因此从北宋传到高丽的大晟雅乐中包含了正声和中声两种类型的乐器或者音乐。
在韩国音乐史中兴起的正声与中声与中国魏汉津乐有关,但是关于这些内容的解释有所相异。即魏汉津乐的正声和中声是音高互相不同的音乐或乐器,但是在韩国音乐界关注的是正声与中声的音域问题。那么,从中国传到高丽的正声和中声的雅乐器是不是与魏汉津乐一样具有两种不同的音高?
其实,从韩国前人研究结果中可发现一些问题。首先,没有具体的研究大晟雅乐的正声和中声的来源,仅仅按照钟磬的数量(16和12)区分了正声和中声的定义。虽然这一观点的核心部分是音高差异,但是学者们只考虑关于音域的问题。第二、关注《世宗实录?五礼仪》中记载的钟磬(12枚1组)和世宗在位时期的钟磬(16枚1组),且学者们认为这些钟磬的制作皆继承了《高丽史?乐志》中的相关内容。这类观念忽略了12枚或16枚1组的钟磬的时代背景,仅将研究放在16枚1组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探讨。即,两者(16枚或12枚1组)的时代背景是相同的,但若只按照每组的数量来判断两者的关系,则会导致对两种钟磬的成立依据与背景等方面的不同见解。第三、如果朝鲜朝“世宗时期都具有了正声与中声”,那么在《高丽史?乐志》的记载中,睿宗以后的乐章为什么没有区分正声与中声?这也是在韩国尚未开始研究的问题。第四、《世宗实录?五礼》比较详细的叙述了雅乐器的部分是“吉礼序例”中的“乐器图说”,⑨学者们据此认为其内容都是世宗时期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