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农耕智慧
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业古国。
在古代农业文明中,中国农业能够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 古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认识到人是大自然的组成局部,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物制宜, 按自然规律开展各种农事活动。在数千年的农耕活动中,炎黄子 孙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顺天时,量地利”,植五谷, 养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逐渐形成了土地精耕细作、生活 勤俭节约、经济富国足民、文化天地人和的优良传统,创造了灿 烂辉煌的农耕文明,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农业 文化遗产中蕴藏的农耕智慧对中国农业的开展,乃至世界农业的 开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21世纪,社会飞速开展,科技日 益进步,这些农耕智慧对现代农业的开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 实意义。
因地制宜,顺势而为
《王祯农书》说:“夫禹别九州,其田壤之法固多不同”。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交错分布。随着人口的增加, 平原地带的土地已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向山 地、沼泽等要地。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不适宜耕种的 土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水分蒸发,防止水土 流失,缓解耕作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智慧的中国人民发 明了坪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使原本“下下地” 的江南变成了 “上上地”的国家粮仓。
依山势而建的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人们改造自然、利 用自然的伟大创举。山巅有涵养水分的森林,山中有采光充分、 自流灌溉的梯田,山下有潺潺流动的小溪。森林、村寨、梯田和 溪流“四素同构”,构成了一种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 空间。为了保证大小不一的梯田得到相对均衡的供水,哈尼族人 民还创造了 “木刻分水法”。在水沟中设置木桩,在木桩上刻出 大小不同的槽口,以实现水量合理分配。村民依“款”行事,以 一方水土养育了 一方稻作民族。
趣时和土,用地养地
西汉《氾胜之书》指出:“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 东汉班固《汉书?货殖列传》中说:“顺时宣气,蕃阜庶物。”
为了更好地利用季节、合理使用土地,实现生物互利作用最 大化和生物互害作用最小化,寻求多样生物之间的最正确生态关 系,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最大的产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 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种植等多种种植制度。
内蒙古敖汉旱地农业系统是以小米为主要农作物,兼顾糜黍、养麦、高粱、黑瓜籽、杂豆等杂粮旱地作物,实行条播、轮
作倒茬、间作套种等传统耕作方式的典型代表。这种耕种方式, 在2020年11月入选为“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的最正确案例, 为世界减贫贡献了中国人的农耕智慧。
种养结合,互生互利
种养结合,
互生互利
《吕氏春秋?观表》中说:“凡居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者, 其务为相安利也,夫为相害危者,不可胜数。”
早在东汉时期,中国的先民们就创造了稻鱼鸭共生模式。这 种共生模式除了有效地利用稻田空间,增加人类动植物蛋白质食 源以外,还通过鱼鸭游动搅动泥水,为水稻根系生长增加氧气、 刺激水稻植株分篥;鱼鸭吞吃稻田里的猪毛草、鸭舌草等杂草和 稻飞虱等害虫,起到了很好的生物防治作用;鱼鸭排泄在水田中 的粪便又给水稻施加了有机肥料,培肥了 土壤,实现了 “地可使 肥”(《吕氏春秋》),减少了人们中耕锄草、除虫和施肥的投 入,可谓一举多得。这种生态农业模式,最为典型的就是浙江青 田的稻鱼共生系统和贵州的稻鱼鸭共生系统。
因势利导,润泽良田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原始社会生产 力低下,人类没有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只能逐水草而居,择丘 陵而处,靠渔猎、采集和游牧为生,对自然的水只能趋利避害, 消极适应。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后,随着金属工具的创造与 应用,生产力得以开展,人们开始在江河两岸开展农业,建设村 庄,建设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仍造福着子孙后代,如安徽 寿县芍陂(安丰塘)及灌区农业系统和新疆吐鲁番的坎儿井农业 系统。
辨士肥田,相地之宜
《诗经?大雅?生民》:“诞后稷之不啬,有相之道。”所谓 “有相之道”指的就是区分土壤类型和肥力状况。
土地是农作物和禽畜生长的载体,也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资 料。农耕的首要条件就是保持土壤的肥沃。人们应根据不同的土 壤类型和土壤肥力选择种植不同的作物。
河北涉县旱作梯田农业系统中的土壤为褐色土壤,耕层含钾 丰富、氮中等、磷偏低,适合豆类、玉米、谷子、高粱等作物; 天津小站稻作文化系统中的土壤成土母质含盐量高,土质盐碱, 但富含钾、镁。这一土壤特征,也造就了小站稻的特殊品质。
创制工具,力少利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用力少而得作多”一一这些 都是说明工具的重要性。
中国在原始农业时期就非常重视农器问题,将农器视为农民生死之要、民富之具。生产工具不仅提高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