嫘祖庙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docVIP

嫘祖庙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嫘祖庙会 嫘祖庙会 PAGE 2 PAGE 7 一、项目简介 “嫘祖庙会”属民间习俗类。分布在远安县荷花镇及其周边的乡镇与邻县区,《史记·五帝本记》、《路史·后记五》记载了祭祀嫘祖为蚕神的起缘与活动。远安从春秋时就是著名的“垭丝”产地,远安嫘祖庙会的历史大约追溯至900多年前。北宋时代著名的志书家王存在《元丰九域志》中说:“峡州西陵山”为祭祀嫘祖的圣地,祭祀时间为农历三月十五日嫘祖的生日。庙会持续三天三夜。 嫘祖庙会,内容广泛,丰富多彩;其祭拜仪式,隆重而鲜活。 一是祭拜嫘祖;二是民间文艺活动;三是庙会具有物资交流功能;四是庙会中亲朋好友相聚,少男少女谈情说爱,订立终身。 嫘祖庙会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其一,祭仪中的祭品以帛为主,敬示采桑制蚕器具。第二,主祭者和从祭者以蚕妇为主,童子为亚祭。有别于其它习俗的祭仪;第三,独特的活动内容与形式,体现出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完美结合。 嫘祖庙会是远安子民崇拜祖先、崇拜母亲和崇拜英雄共同凝成的民族文化心理。它传承嫘祖精神,将发明和发展、勤劳和善良的美德发扬光大。它传播桑蚕工艺和丝帛文化,将一种美丽的事业推向新的高度,造福人类。在艺术上它朴质浪漫,楚风犹存,一片真情中饱含着人文精神价值。 在远安人的心里,嫘祖庙会是一个神圣的梦,一首美丽的诗,是一段质朴又火热的民风的传递,是一个民族文化创造拓展的自由空间。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的濒危和消亡,嫘祖庙会自然本真的独特形式也受到强烈的冲击,不少年轻人因不了解嫘祖庙会的独特意义而冷漠对待,知情的中老年人因自然规律而又岌岌可危、自然减少。所以,抢救保护“嫘祖庙会”刻不容缓。 二、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嫘祖庙会 属 地 远安县荷花镇 保护单位 远安县文化馆 法人代表 曾 翼 通讯地址 电 话 电子邮箱 所 在 区 域 及 其 地 理 环 境 远安县位于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由东向西,分别与荆门、当阳毗连,与保康南漳接壤。嫘祖庙会的举办地荷花镇苟家垭村在县西北山地。清顺治五年所修《远安县志》称,远安“山谷险隘,沮漳流通,在万山之中,为四固之地”。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地方。 远安在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置县,以其临沮水而名临沮县,属南郡,直至东汉;三国时属襄阳郡;东晋隆安末年(公元401年)因城迁亭子山上再不受水患之灾而改名高安县,仍属襄阳郡;南朝宋初为汶阳郡治,齐梁因之;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取“永远平安”之意,又更县名为远安,属峡州;其后或属荆州、或属峡州、或属荆湖北路、或属夷陵州,屡有变更;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属荆州府;民国时期远安始属襄阳道,继属荆宜道;1932年属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后改属第六行政督察区。建国后,远安县属宜昌专员公署;1993年,宜昌地市合并,远安属宜昌市人民政府领导至今。 三、项目说明 分 布 区 域 湖北省远安县荷花镇。 历 史 渊 源 历 史 渊 源 历 史 渊 源 历 史 渊 源 清顺治《远安县志·风俗》:“远安其风朴略,敬鬼重祠。以今观之,士尚廉耻而厌奔競,民务农桑而禁赌博,庶几太古之遗风。”远安人祭祀嫘祖有着明确的精神追求。 桑蚕文化在远安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在旧县志上看到的古代文人诗词间,还是在民间采访中,均可想见当初蚕事和庙会的盛况。 清咸丰拔贡陈文藻《沮江竹枝词》:“蚕家辛苦在三眠,缫就新丝换木棉。相劝栽桑栽满圃,明年叶好胜今年。轧轧寒机彻夜鸣,合家共就一灯明,阿婆纺线阿翁织,为课儿书傍短檠。”(引自《古人咏远安》) 以上是描述蚕农的辛勤,而清道光年间的知县詹应甲则是第一个正面描绘庙会蚕市境况的。他在《沮江擢歌十八首》中写道:“蚕市家家版屋连,缫车低就树荫园。新丝留与河溶客,不织罗衣换木棉。”(引自《古人咏远安》) 以上是文人笔下的远安桑蚕,以下则是蚕农口中的桑蚕盛事。 荷花镇苟家垭村蚕农李天泽讲:苟家垭一带世代养蚕,可以说不养蚕就算不上是苟家垭人。他家祖上是外地人,并不养蚕,自他的太祖李映泉迁到苟家垭后(1860年左右)就开始养蚕;到他祖父李明德(1888年生人)手里,已经成养蚕大户,既养蚕且取丝,他的叔祖李明坤还因此成了丝商。桑蚕在李家已延续五代130多年。离他家百米外有两棵百年古桑,李天泽说,他家祖上像这样的老桑树有数十棵,每年可收获蚕丝二十多斤。 荷花镇苟家垭村蚕农傅祖全讲,他家世代养蚕,到他太祖傅立鼎手里已有较大规模,置有取丝纺线工具纩和纺车。傅立鼎,号甲三,生于同治辛未(1864年)七月二十一日辰时。至今130余年;傅立鼎以上还可追溯多代蚕农。 荷花镇离休的老区长张习凤(80岁)告知:“垭丝”出名,是因为它光洁透亮,柔软纯洁,条分好,而且丝头长,其中单个茧子取丝长度可达1260米。据老人讲,“垭丝”的价格在解放前比别处的价格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