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清瓷器体现的教化思想.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明清瓷器体现的教化思想   摘要:明清时期,教化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教化思想反映在各个领域,也包括作为物质载体的瓷器。瓷器上蕴含的教化思想有儒家的伦理道德、崇文重农、神道设教等。这些教化思想借由瓷器的纹饰和功能得以充分体现。   关键词:瓷器;教化;纹饰   教化是古代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概念,据《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化,“教行也”;段注“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由此可知,教化是一种道德治理方式,即以教致化、教而使化,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和影响,达到徙善远罪、移风易俗的目的,从而维持统治阶级所需的平和稳固的社会秩序。   明清时期封建专制集权政治达到顶峰,出于统治需要,历代君主均视教化为要务。如朱元璋曾说“治国之道,教化为先”“治道必本于教化”,康熙帝亦云“治天下者莫亟于正人心、厚风俗。其道在尚教化以先之”。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推行,官方教化思想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当时的文化、艺术、技术等各个领域,如绘画、戏曲、小说、雕刻等,也包括瓷器。瓷器与教化,二者联系紧密,形容陶瓷制作常用的“埏埴”一词,本身就有后天教化、培养的含义;而明清时期的教化思想在瓷器之上亦得到充分体现。   1伦理道德   伦理指的是一种道德现象或道德关系。明清时期程朱理学为主导的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儒家的伦理道德成为最基本的教化思想。儒家的伦理观内容丰富,如五伦、三纲五常等,在瓷器绘画上多有表现。   ①五倫。五伦说最早由孟子正式提出,“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可见五伦之说本身就带有圣人垂教的意味。中国古代绘画中表现和宣扬“五伦说”最为常见的是五伦图,或称伦叙图,沈铨、任伯年、张熊、朱偁等均绘制过《五伦图》。而其作为瓷器纹样最早出现于清朝康熙时期,流行于以后各朝直至民国。图画中以凤凰、仙鹤、鸳鸯、鹡鸰、黄莺这五种禽鸟寓意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凤凰居于梧桐树下,鹤、鸳鸯等伴于左右,又有牡丹、灵芝、山石等陪衬其间。雍正皇帝曾作《五伦图歌》,其中说到“感兹群鸟义可取,从明五教敷条章”,表明其具有明显宣教之意。瓷画中有表现五伦其中之一的,如清末民国极常见的一种瓷器,画一雀鸟立于枝上,做鸣叫状,旁边题有“枝头求友”四字,取自《诗经》中“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体现的是“朋友有信”。   ②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其实也是一种人伦关系的阐述,只不过带有明显尊卑主从关系。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可看作是处理人伦关系的道德准则。朱熹常将三纲五常并提,使其成为封建道德规范的核心。瓷画表现纲常思想的题材中,较为常见的是“三纲五常图”,即画三口缸,五人围聚尝酒,取其谐音。三纲中的“父为子纲”,在明清时期演变成为子女对父母无条件的孝,弘扬“事亲至孝”的二十四孝图也成为各类器物的装饰纹样。瓷器上二十四孝的题材最常见的有孟宗哭竹、王祥卧冰、彩衣娱亲等,都是“孝”这一重要家庭伦理思想的体现。除上述几种纹饰外,明清瓷画有不少内容来源于戏剧、小说、神话故事等,如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这些瓷画同它们的内容来源(戏剧、小说)一起起传达忠、义、勇、毅等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作用。   2崇文重农   ①崇尚文治。明清两朝实行文治的主要方式是学校和科举,二者相辅而行,偏重后者。明朝学者陈于陛认为科举“是励行崇化之道”。明太祖为吴王时已定文武科取士之法,至洪武十七年成为定式。清天聪三年,皇太极就发谕文,“今欲振兴文教,试录生员,诸贝勒府及满汉蒙古所有生员,俱令赴试”。入关定都北京后,更是以科举为“抡才大典”,这些都表明了统治者对利用科举、以行文治极为重视。明清统治者对科举的重视也反映在瓷器上,出现了诸多与科举有关的瓷器纹饰。此类纹饰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以登科及第为期许,表现金榜题名的美好愿景。这种又可分两种,一种止于高中本身,如一路连科、独占鳌头等;另一种则延展至高中后的丰厚回报,体现极强的世俗功利性,如高官厚禄、马上封侯。一类重经过,即表现读书进学的历程,如课子图、志在书中,籍此勉励父母勤育子孙、学子刻苦攻读。   ②重农务本。中国自古是农业国,因而很早形成重农务本的传统思想。这一思想被统治者当作施政的根本方针而大力提倡,“帝王之政,莫要于爱民,而爱民之道,莫要于重农桑”。自宋以来,历朝均十分重视《耕织图》的绘制,其中最有名的为南宋楼璹的版本。清康熙时,命画师焦秉贞依照楼璹残本重绘,康熙所作序文中说“念生民之本,衣食为先”“且欲令寰宇之内,皆敦崇本业,勤以谋之,俭以积之,衣食丰饶,以共跻于安和寿富之域”

文档评论(0)

180****8756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盛世风云(深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陕西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069269024M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