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川北戏剧的活化石
【摘要】南部傩戏至今已经有300余年的古老历史,主要以双峰乡胖土地村杜家班傩戏为主,广泛流传分布于大坪、大桥、升钟一带。傩戏又被称为端公戏、傩堂戏,是一种在民间祭祀仪式上吸收各地民间曲调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更是中国历史、原始戏剧以及民间宗教的综合结合体,它以独特的唱腔、多样化的音乐曲牌以及塑造不同人物性格特点深深受到广大老百姓的追捧与喜爱。同时,傩戏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嘉陵奇葩——川北戏剧的活化石”,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具有独特的意蕴。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宗教演变、民俗风情及地域经济有着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南部傩戏;杜家班傩戏;双峰傩戏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
一、傩戏的来源
傩戏是由最初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后到商朝成为一种固定的驱鬼逐疫仪式中发展而来的。傩戏也称傩舞,是古代祭祀仪式的一种舞蹈。也是傩祭中的一种舞蹈。它的表演形式非常简单和原始,音乐多以锣鼓伴奏,人声帮和,因此川北人把它称作“师公脸壳戏”“跳傩傩”“合作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各地出现了比如“傩堂戏”等其他的稱呼。不过相比传统的傩戏,代表川北傩戏水准的南部县杜家班傩戏的表演风格独特,其艺术价值具有一定的高度,傩戏数千年流传下来,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
根据《周礼·夏官》记载,傩祭时“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大丧,先驱,及墓,人扩以龙击四隅,驱方良。”这段历史深刻地描述了当时祭傩的情景,后随着一定的发展加入了特定的故事情节变成为了如今的傩戏。无论是傩祭、傩舞还是傩戏,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戴着假面具。自唐宋时期,假面歌舞盛行,南宋有“川杂剧”,以“神头鬼面”为特征。傩舞中的“神面”丰富多彩,傩舞者头带面具,手持盾牌,上穿黄褂,下穿红裤,脚套草鞋或麻鞋,手持擀面杖、洗锅刷等,跳叉行丁。表演时有的刚正严肃,有的和蔼慈祥,有的狡猾狰狞,有的滑稽搞笑,形态更是丰富多彩。假面具不断的美化与表情化,便发展成现今戏曲不断使用的脸谱。傩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地方特色,很难受到其他地域的干扰,以宗族为单位演出,以驱鬼逐疫和敬神为目的,其戴面具为鲜明的表演特征,由宗族代代流传,很少受到其他文化艺术的影响。
二、杜家班傩戏的形成与传承
(一)杜家班傩戏的形成
南部县双峰乡杜家班傩戏成立于雍正年间,它的前身不叫戏,也不叫舞,而是称为跳神。当时的跳神在民间很受群众欢迎与追捧,驱鬼消灾颇有市场,到后来跳神的影响力逐渐为零。这让杜氏跳神的生存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但跳神中所蕴含的艺术与观赏性受到了杜家班傩戏创始人的重点思考:究竟如何才能让跳神转化为舞蹈?让驱鬼令成为一种戏剧语言,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杜家班傩戏创始人经过长期的思考与实践,借鉴各种其他戏曲文化如川戏、评书等之优势,又结合了跳神传统舞步,做到勇于创新,并首次尝试坛戏表演,很快就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因此,跳神没落后,杜家班傩戏成功的取而代之。这样的表演形式比较固定,是由七个部分所组成,其中包括:开路先锋、赶会、点坛、耍傩傩、假和尚赶斋以及张公道讨口和二郎神清宅扫荡。随着坛戏的发展后又出现了灯戏,相比于傩戏,灯戏的表演形式较为灵活与自由,道具简单。早期的杜家班傩戏是在坛戏与灯戏的基础上以傩傩的传说为主线进行创作编剧,在各个方面都增添了不同的内容,融入了新的血液,在时空的跨度上也进行了延伸,表演上打破了传统固定的手法,风格别具一格,受到人们的一致赞赏。
(二)杜家班的传说
清雍正年间,南部县双峰乡胖土地村出现了一位跳端公为职业的杜姓民间艺人,长期活跃在川北一带。杜氏艺人在进行法事活动时巧妙地将评书、川戏以及跳神的步法结合在一起,大胆地进行了坛戏表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后来杜氏艺人借鉴民歌、巴渝舞的精华将坛戏演化成了一种傩戏,主要是以民间传说为内容的表演,戏中有灯,灯中有戏,灯坛两开,观众齐合。由于杜家班突破了传统的表演手法,内容上得到了创新,风格独特,气氛热烈,深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且被后人一代一代传了下来,舞台艺术得到充分的发展与丰富。
杜家班傩戏发展到第三代传人时,演员阵容数量庞大,趋于家族化,在民间受到无数百姓的喜欢和欢迎,其程度远远大于川戏以及其他的戏曲,人们将杜氏艺人所在的南部县双峰乡胖土地村称为“戏窝子”,杜氏艺人表演的傩戏也叫“杜家班傩戏”。当地操办红白喜事的达官显贵、富商都会邀请杜家班傩戏前去演出。
(三)杜家班傩戏第7代传人
杜家班傩戏的第6代传人杜洪生有心将长子杜南楼培养成为杜家班傩戏的第7代传人,自杜南楼高中毕业之后,几乎每次组团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