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 习题答案汇总 (胡彩玲) 第1--8章 气体状态方程--- 表面现象与胶体.docx

物理化学 习题答案汇总 (胡彩玲) 第1--8章 气体状态方程--- 表面现象与胶体.docx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物理化学参考答案 第一章 气体状态方程 一、选择题 1-7 B C A A A B C 二、计算题 1、解: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可知 p 2、解:该气体在低压下,故可利用气体状态方程进行计算。 将V=m 对同一气体CO2而言,M和R均相同,所以ρ 代入数据,求得?2=1.54kg/m3。 3、解:低压气体可看作理想气体。 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可知n n = 4、解: 方法1:此混合气体可看作理想气体混合物,理想气体混合物可使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进行计算。 对混合气体,由pV=nRT,可知 n n p 方法2:也可先求氨气的分压力 p 再利用道尔顿分压定律pNH3 5、解:pN p 或p 6、解:n Vm 另查表可知 氯气的范德华常数a=657.9×10 将Vm、a、b代入到范德华方程, 解得 p 7、解:解:n Vm 另查表可知 氧气的范德华常数a=137.8× 将Vm、a、b代入到范德华方程, 解得 T = 8、解:(1)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 V= (2)用压缩因子图计算 查附录2可知,甲醇气体的pc=8.10×106Pa Tc=239.43K 则pr= 查图1-2,知Z=0.485 故V 因实验值为0.342m3,所以第一种方法的误差为: 0.705? 第二种方法的误差为: 0.338 9、解:(1)yH y 解得,n (2)对混合气体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 V= 三、简答题 1、实际气体在高温、低压下可近似看做理想气体。 2、分压定律的适用于理想气体混合物,对低压下的真实气体近似适用 3、高压下的真实气体使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会产生较大偏差,例如氨和甲醇的合成等。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产生偏差的原因从理想气体微观模型进行分析。对理想气体分子来讲,分子本身不占有体积,分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力,但在高压下,真实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减小,本身的体积则不能忽略,而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将逐渐增加,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同样不能忽略。 4、气体液化的途径有降温和加压两种方式。 当对某一气体逐步增大压力时,气体分子间的距离不断减小,分子间力不断增大,最后当分子间力超过由于分子热运动使分子相互离开的趋势时,气体就转化成液体,这个过程叫做凝聚(或液化)。对于一定的物质而言,分子间力是有一定大小的,所以分子间力能否克服分子热运动的逃逸能力,不仅取决于施加压力的大小以使分子间距离缩短的程度,而且还取决于温度的高低。只有当气体冷却到某一温度Tc或更低时,才能用加压的办法使气体液化,每一种气体都有一特征的Tc,称为临界温度。 低于临界温度是气体液化的必要条件。 5、对,随着温度逐渐升高,p-Vm图上的水平线段逐渐缩短,当温度达到Tc时,水平线段缩成一个点C,这就表明饱和气体的摩尔体积和饱和液体的摩尔体积相等,在这点上,气体和液体的差别消失,该点称为临界点。 6、不能,因为Tr=T/Tc, Tr>1,说明温度高于临界温度,而低于临界温度是使气体液化的必要条件,所以不能液化。 7、对,根据压缩因子定义式可知,对任何气体因Zc为一近似常数,所以对不同物质而言只要是处在相同对应状态下的气体,都具有相同的压缩因子。 8、t=30℃,低于氨的临界温度132.3℃,满足了液化的必要条件,但压力p=1.00Mpa却低于30℃的饱和蒸汽压1.17MPa,所以该条件下氨不能液化。 四、拓展题 1、略 2、略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一、选择题 1.B 2.D 3.B 4.D 5.D 6.B 7.C 8.D 9.D 10.B 11.B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三、计算题 1.解: n=1 n=1mol(H2) p1=101.325kPa T1=273.15K p环,a=0 p环,b=50.663kPa n=1mol(H2) p2=50.663kPa T1=T2=273.15K 两种途径都是恒外压膨胀,且都是恒温。 (1)p环,a=0,W(a)=-p环,a(V2-V1)=0; (2)p环,b=50.663kPa,W(b)=-p环,b(V2-V1) =-0.5p1(2V1-V1)=-0.5p1V1=-0.5nRT; ∴W(b)=-0.5×1×8.314×273.15J=-1135J。 2.解: n=3 n=3mol(pg) p1= V1=20dm3 T1=298.15K 恒温可逆 n=3mol(pg) p2= V2=50dm3 T2=298.15K p1=nRT/V1=3×8.314×2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ba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