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免煎颗粒中药口服加外敷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免煎颗粒中药口服加外敷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200例黄褐斑患者采用免煎颗粒中药口服配合外敷,观察分析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00例黄褐斑患者斑块减淡平均时间为20d,完全消失时间为45~100d。患者经治疗后,临床治愈165例(82.5%),显效18例(9.0%),有效8例(4.0%),无效9例(4.5%),治疗总有效率为95.5%。所有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出现。结论采用本方法治疗黄褐斑效果显著,无不良反应,可做推广。
【关键词】黄褐斑;免煎中药;外敷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9.065
黄褐斑为面部的黄褐色色素沉着,平于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非常有碍观瞻,给广大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西药往往疗效较差。近6年来,江苏省名老中医李兰舫老先生门诊免煎颗粒中药口服加外敷治疗黄褐斑200例,疗效十分理想,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9月~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200例黄褐斑患者,年龄19~58岁,男3例,女177例;发病时间1个月~25年。多呈对称蝶形分布于颧颊部,也可累及眶周、前额、上唇和鼻部。常伴有心烦、易怒、性情抑郁或急躁,或者疲乏倦怠无力以及月经紊乱等症状,部分为日光暴晒后爆发。
1.2方法中药口服治疗:门诊常用基础方使用三九单味中药配方颗粒,黄芪20g,白术、白芷、桃仁、僵蚕、蒺藜、浮萍、当归、赤芍、玫瑰花、菊花、茯苓各10g,红花、川芎各6g,肝郁气滞者加用柴胡、香附、枳壳、青皮各10g;脾虚肝郁者加太子参、茯苓、柴胡、香附、薄荷各10g;肝肾亏虚者加熟地黄、山药、山茱萸、女贞子各10g;斑疹深重不易消退者加三棱、莪术各10g;伴乳房胀痛者加八月札、青皮、陈皮、橘叶各10g;上方开水冲服,1剂/d,分两次饭后2h服用。中药外敷治疗:三七10g、桃仁15g、玫瑰花15g、制白附子10g(以上用三九单味中药配方颗粒研成粉剂),用少量水冲化后搅拌成糊状,可加蛋清增加其黏性,蘸取均匀敷于面部斑块处,早晚各1次,1h/次,配合中药内服外用。亦可配合中成药丝白祛斑软膏或斑克霜涂抹,早晚各1次。1个月为1个疗程,本病治疗周期为3个疗程。期间坚持内外合用,注意防晒,否则影响治疗效果。经期活血化瘀药宜减少使用,以免经期经血过多,损伤正气。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观察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治愈即斑块完全消失,随访两年内未复发;显效即斑块减淡,面积缩小1/2;有效即斑块减淡,面积缩小1/3;无效即均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结果
200例患者口服加外用上述中药,斑块减淡平均时间为20d,完全消失时间为45~100d。患者经治疗后,临床治愈165例(82.5%),显效18例(9.0%),有效8例(4.0%),无效9例(4.5%),治疗总有效率为95.5%。所有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出现。
3讨论
黄褐斑西医认为其属于黑变病的一种。多见于女性,血中雌激素水平高是主要原因,其发病与日晒、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月经紊乱有关,也见于一些女性生殖系统疾患、结核、癌症、慢性乙醇中毒、肝病﹑甲状腺疾病等患者。日光可促使发病或加重,且面部肤色越深者发生的机会越多[1-3]。色素沉着的原因可能与雌激素刺激黑素细胞分泌黑素体、孕激素促使黑素体的转运和扩散、黄体酮促进色素沉着的发展有关[4]。还有研究认为与血清铜增高,血中巯基值下降,酪氨酸酶活性增强,血清锌、维生素a、维生素e下降等因素也有关。并且,本病与精神紧张、忧郁和精神创伤有着密切的联系[5-7]。男性患者约占10%,有研究认为男性发病与遗传有关。
中医称本病为“面上杂病”、“黧黑斑”、“面筎”、“面尘”、“蝴蝶斑”、“褐黄斑”、“妊娠斑”等,因肝病引起者,又叫“肝斑”[8-10]。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尤其与肝脏关系密切。主要病机为以气血失和不能上荣于面。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常,均会导致气血悖逆,气血郁滞,颜面失于荣养。也有人认为与冲任有关,冲任起于胞宫,最终上行于面部,肝郁血滞损伤冲任,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致本病。正如《诸病源候论》曰:“面黑皯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血气不调,致生黑皯。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藏,或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皯。”宋朝《女科百问》认为:“面黑斑者,皆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血气不调,至生黑斑。”
但不论何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