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淮地区小麦赤霉病重发频发原因及防治措施.docxVIP

沿淮地区小麦赤霉病重发频发原因及防治措施.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沿淮地区小麦赤霉病重发频发原因及防治措施   摘要近年来,沿淮地区小麦赤霉病重发频发,给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本文根据近几年的调研情况,分析了小麦赤霉病重发频发的原因,主要包括品种更换、大肥水高密度栽培、菌源量骤增、气候变化、防治不到位等,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促进小麦健康生长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重发频发;发生原因;防治措施;沿淮地区   中图分类号s435.121.4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20)09-0106-0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沿淮地区是安徽省小麦主产区,近年来小麦赤霉病严重发生,呈重发、频发态势,给小麦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不仅影响粮食安全、降低农民收入,也打击了农民的种麦积极性,抛荒现象较多。根据笔者近年的调查研究,现将沿淮地区小麦赤霉病重发频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重发频发原因   1.1小麦品种更换   截至目前,还没有严格意义上抗小麦赤霉病的小麦品种。所谓的抗病性,主要与小麦品种的避病性有关。小麦不同生育期感染赤霉病的可能性有明显的差异,最易感病的生育期是小麦扬花期,其次是齐穗期和灌浆期。因此,小麦在齐穗至灌浆期如遇暖湿阴雨天气,或者是多雾寡照温暖天气,就容易发生小麦赤霉病。相反,如果能在抽穗扬花期避开阴雨天气,小麦赤霉病就发生较轻[1]。   沿淮地区,特别是淮河以南地区,以前是以春性品种为主,近年来因小麦高产攻关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小麦品种由原来的春性品种为主更换为半冬性品种为主,如泛麦5号、淮麦29、山农17、连麦2号、西农979、淮麦22、烟农19等。半冬性品种生育期较长,抽穗扬花较迟,一般较春性品种迟5~7d。春性品种一般在4月上旬抽穗,半冬性品种在4月中旬抽穗,随着气候变暖,一般4月中旬温度会较4月上旬温度升高2~3℃,雨量、雨日也会增加30%,更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提高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率,所以小麦品种的更换给小麦赤霉病重发、频发提供了更好的寄主。   1.2大肥水高密度栽培   增施肥料、增加种植密度有利于小麦高产。小麦产量要想达到7500kg/hm2,有效穗应达到570万穗/hm2,纯氮施用量为240kg/hm2。施肥量和密度较以前增加40%,这样的栽培条件,造成群体通风透光性较差、湿度大、露水多,田间小环境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侵染流行。如偏施氮肥,造成小麦疯长贪青晚熟、田间荫蔽度增大,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同时也降低了小麦对赤霉病的抗耐性,提高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病风险。因此,大肥水、高密度栽培措施给小麦赤霉病重发、频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1.3田间菌源量骤增   1.3.1菌源量增长提高了赤霉病发生风险。菌源数量的多少,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有很大关系,同样环境条件下,菌源越多發病越重。当前小麦、水稻秸秆禁烧,大部分的秸秆作还田处理,田间存留大量的病残体,使小麦赤霉病菌源量猛增。据笔者近年来调查,稻桩带菌率较以前平均提高6.7%。超大量的菌源,大大增加了赤霉病发生流行的风险。田间菌源量增长,给小麦赤霉病重发频发打下了牢固的菌源基础[2]。   1.3.2菌源量增长导致多种症状并发。以前在麦田只能见到穗腐,其他症状很难看到,近几年茎基腐、秆腐很容易见到。在年前小麦苗期,会在发生纹枯病的位置看到红色霉状物,即茎基腐,翌年春季小麦孕穗期还能见到秆腐症状,这是以前很难看到的。   1.3.3菌源量增长导致小麦赤霉病早穗腐。所谓早穗腐就是刚抽穗就能在穗上看到粉红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团或分生孢子座。正常情况下,要在抽穗后10~15d才能够看到,早穗腐虽然不多,但其预示小麦赤霉病将大发生,故一定要高度重视。   1.3.4菌源量增长导致赤霉病穗颈腐。穗茎腐是小麦抽穗后不久麦穗呈现白色枯死,类似纹枯病白穗症状,但仔细观察会看到穗颈部有类似水稻穗颈瘟的病症,后期遇雨穗部会出现典型的粉红色霉状物。穗茎腐是小麦赤霉病的一种新病症,在大发生年份穗颈腐占一定的比例[3]。   1.4气候环境变化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阴雨寡照、高温高湿最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笔者认为高温、高湿、寡照是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的三大气候要素,缺一不可,随着气候变暖,给小麦赤霉病的重发、频发提供了更合适的气候环境。   1.4.1温度。温度主要影响小麦赤霉病是否发生以及发生的快慢。小麦抽穗扬花以后,气温偏高发病较快,气温偏低发病较慢。一般平均气温低于13.7℃,不会发病。如表1所示,2015年4月虽然有12d雨日、8d阴天,但温度偏低,平均最高温度为20℃,平均最低温度为10℃,故

文档评论(0)

软件开发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深圳鼎云文化有限公司
IP属地江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G24KH9F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