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5.2.2 失业群集 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 通过建立模型对失业的空间群集现象作出解释 对失业群集研究主要关注劳动力移民(地区间劳动力流动)以及劳动力供给弹性(部门间劳动力流动) 结论:当存在流动的情况下(地区之间和部门之间),交易成本高的地区不易形成失业群集。但是,当成本降低到可接受限度之下,一个地区便会开始形成群集 15.2.3 失业回滞 失业回滞理论的实质是,失业不仅取决于当前各种产生失业的因素,而且也相当一部分地取决于过去的失业情况,而对自然失业率而言,它不仅取决于弗里德曼定义下的当前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的结构特征和不完善情况,也取决于前期的实际失业率的变化情况,即依赖于其均衡路径 最早由费尔普斯于1972年提出 ,成功地解释了20世纪70—80年代期间西方国家自然失业率有所上升、长期失业人口有所增加的趋势 15.2.3 失业回滞 1986年,布兰查德和萨默斯《回滞和欧洲的失业问题》:失业回滞的三个传导机制 劳动力是一国最基本的资源要素之一。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的变动,势必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需要准确判断劳动力供求形势,刘易斯拐点是劳动力无限供给到劳动力短缺的临界点,对刘易斯拐点在中国是否到来已成为劳动力短缺领域争论最多的问题。技能短缺是劳动力短缺的一部分,技术工人缺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会对经济发展造成更大的影响。 15.3 劳动力短缺 15.3.1 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可以分成农村传统农业部门和城市现代工业部门两部分,其中农业部门普遍存在着劳动力剩余的现象,整个经济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从传统农业部门向城市现代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最低生活水平以上的实际工资,农业部门就能够向工业部门无限供给劳动力,直到农业部门的实际工资上升至与工业部门实际工资相等时,转移便结束 15.3.1 刘易斯拐点 横轴OL表示劳动力数量,纵轴OW表示实际工资水平,OW1表示城市工业部门的实际工资水平,折线W1PS表示劳动力供给曲线 15.3.1 刘易斯拐点 第一个阶段如图13—7中劳动力供给曲线的水平部分W1P所示,它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城市工业部门只要以略高于农村生存收入的工资水平OW1就可以获得无限的劳动力供给。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劳动力的需求曲线不断外移(如图所示,从D1到D2再到D3),城市工业部门所吸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不断增加(如图所示,从L1到L2再到L3)。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P点,即刘易斯拐点 第二个阶段,劳动力供给曲线与横轴垂直,如图中的PS部分所示。此时,如果劳动力的需求曲线D继续外移,劳动力的供给就不能够得到相应的增加,而需求的增加只能导致劳动工资的提高。这也就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从长期过剩转变为开始出现普遍紧张,而实际工资水平则由长期不变转为开始普遍上涨 15.3.2 技能短缺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技能”和“短缺”其实均是相当模糊的概念;相应的,对“技能短缺”进行明确的界定也是相当困难和复杂的工作,不同的文献对“技能短缺”的界定是多种多样的 米格尔从两种视角入手分析技能短缺——“雇主视角”与“市场视角” 英国国家培训署将“技能短缺”定义为:“有特定技能要求的工作岗位无法得到足够的具备这一岗位技能要求的员工的状态 15.3.2 技能短缺 导致技能短缺的原因 : (1)科学技术进步 (2)教育培训滞后 (3)需求激励缺失 (4)全球人才争夺 14.3 团队激励 14.3.1 团队的运用 使用团队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使用团队的效益高而成本低,使用团队的收益主要来自互补性和专业化以及知识传授。 当特定员工与其他员工的工作有较强互补性时,团队的收益最大。如果组成团队的成员有与工作内容相关的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信息域,且该知识结构和信息域对团队其他成员有价值,信息可以在团队之间自由流动,这将会产生“知识传授”,知识传授能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员工生产率和自身素质。随着团队规模的扩大,会产生更多的知识传授,但是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沟通不畅、信息不充分的问题。 14.3.2 团队的激励 显性激励有很多种形式,包括团队奖金、利润分享计划、股票及股票期权等 隐性激励,是指在公开的显性收入之外,采用非公开的隐蔽收入进行激励的一种方式 ,包括隐性的职务消费、非公开没有既定标准的各种津补贴、上级红包等 14.3.3 与团队相关的其他问题 轮换团队成员 :人与人的差异性较大 ,通过轮换,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掘成员的潜力和闪光点;同时可以进行信息的充分共享。 在团队背景下,会发生团队成员不愿合作的情况 团队选择时,应遵循信息量最优法则,将选择权赋予掌握更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