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刺背部腧穴配合刮痧疗法治疗黄褐斑 80 例
黄褐斑是一种发生于颜面部呈淡褐色或淡黑色的皮肤色素代谢障碍性疾病,祖国医学称之为“黧黑斑”、“?斑”,中青年女性多见。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不同。2009 年 1 月~ 2010 年 12 月,笔者门诊采取针刺背部腧穴配合刮痧疗法治疗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80 例女性患者均来自门诊,年龄 17~60 岁, 疗程 1 个月~
5 年,治疗时间 1~6 个月,均具有典型临床表现。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肝郁脾虚型 35 例、肝肾阴虚型 25 例、气滞血瘀型 20 例。皮损分度根据黄褐斑面积和严重程度积分(MASI):轻度20 例, 中度 30 例,重度 20 例,极重度 10 例;临床分型:中央型 50 例, 面颊型 20 例,下颌型 10 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40 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疗程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治疗组: 患者取俯卧位,采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攒竹、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关元俞、膀胱俞、次?、长强、命门、大椎、风府、百会、神庭,上述穴位以心俞、膈俞、肝俞、肾俞为主穴针以补法。证见肝郁脾虚型者加睛明、攒竹、胆俞、脾俞、胃俞、大椎
穴,证见肝肾阴虚型者加睛明、攒竹、三焦俞、关元俞、命门, 证见气滞血瘀型者加肺俞、三焦俞、膀胱俞、大椎、次?,配穴针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次留针20min,隔日1 次,10 天为 1 个疗程,休息3 天,共治疗5 个疗程。睛明、攒竹穴针刺时以左手食指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针尖进入皮肤后沿眼眶缘缓缓送入0.6~1.5 寸,严禁提抽捻转,出针后压迫针孔1~2min,以防出血。背部腧穴针刺勿深,以防伤及内脏。隔天再施行背部刮痧疗法,患者取俯卧位,背部酒精消毒后涂抹适量特制刮痧油,用牛角刮痧板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穴,由上而下,用力要轻柔,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再整个刮拭督脉,拉长分段刮拭,一次到位,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或痧痕形成为止,重点大椎、灵台、命门;最后刮拭足太阳膀胱经,由上而下,每次刮拭宽度3 寸、长度 4~5 寸,阳性反应部位(皮肤涩感、皮下沙砾样改变、皮下结节或条索样组织及疼痛感)、各脏腑俞穴全息部位用“推刮法”、“揉刮法”重点刮拭,每个动作 20~30 遍,整个过程约 8~10min,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不强求出痧,膀胱经重点肺、心、膈、肝、胆、脾、肾、三焦、命门等脏腑俞穴部位。刮拭结束后清洁皮肤,再次刮痧需待痧退、皮肤触痛消失方可进行。每周 2 次,1 周 1 个疗程,共治疗 5 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一切药物。
对照组:对患者施行单纯背部刮痧治疗,方法同上,隔日 1 次,10 天为 1 个疗程,休息 3 天,共治疗 5 个疗程,治疗
期间停用一切药物。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数据采用 t 检验和χ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疗效判定标准[1]
基本治愈: 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90%,颜色基本消失;显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60%,颜色明显变淡;好转: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淡;无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 30% ,颜色变化不明显。
结果
治疗结果见表 1:
讨论
黄褐斑为女性多发病,其病因病机比较复杂,治疗方法颇多, 有从虚从瘀论治者[2],认为肝肾阴虚为其本,气郁血瘀为其标; 有从瘀论治者[3],分肾虚肝瘀型、脾湿肝瘀型;有从肝郁、脾虚、肾虚、气滞血瘀四型论治[4]。现代研究[5]发现可能与内分泌失调、遗传、紫外线照射、其他疾病等因素有关。
《诸病源侯论面黑?之侯》谓:“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人或腠理受风, 致气血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发生黑?。”《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五音五味篇》明确指出:“妇人之生, 有余于气,不足于血。”背俞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背部的特
定穴,针刺局部腧穴可以疏通面部经络,调和气血,促进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代谢。督脉为“诸阳之会”,具有鼓舞阳气、抗衰老的作用[6],为元气的通路,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背俞和夹脊穴,疏导元气,流布全身,激发调控脏腑功能,为脏腑活动提供动力。肝俞穴功用疏肝理气,胆俞穴功用疏肝利胆,健脾和中,脾俞穴、胃俞穴功用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之源,膈俞为血之会穴,有养血活血的功用,肾俞、关元俞具有壮阳强精, 培补后天的功用。背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刮痧疗法具有开背、排毒、改善体内循环、改变体质的功效,刺激局部穴位,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激发人体阳气、平衡阴阳、调理脏腑的功能。针刺背部输穴配合刮痧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