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文案教学》笔记04:走心的洞察,制造动心贴心扎心的效果.docVIP

《创意文案教学》笔记04:走心的洞察,制造动心贴心扎心的效果.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o 点击文章标题可访问原文章链接 《创意文案》笔记04:走心的洞察,制造动心/贴心/扎心的效果 ? 认识洞察 ? 关于走心 走别人的心,让你创作的内容走到别人的心里去。 走自己的心,把自己写得热泪盈眶,别人看了无动于衷,叫自我陶醉。 走心的本质,是引发受众的共鸣与共情。 共鸣是理性的,是观点和看法上的认同; 共情是情绪和感受上的代入。 ? 关于洞察insight 英文释义 动词:看透事物。 名词:看透某个事物之后所得到的认识。 中文释义 洞悉事物原委的观察。即观察清楚本质、原委。 广告领域 一些没有被发现的,或者已经被大家遗忘了的真相、事实。 洞察是某一人群的认知或行为的隐秘共性,或背后真相。 ? 举例:李佳琦向女性用户推销男性化妆品。 最开始说,你老公太辛苦,买些护肤品犒劳他,女性用户回复:他不配。 后来就说,这个护肤品很便宜,给他买了,就不会偷你用的贵的了。女性用户:买它! ? 区分三件事: 1、有趣的事实,大家会说:“唉,是吗?我以前还真不知道。” 2、正确的认知,大家会说:“哦,没错,就是这样的。” 3、准确的洞察,大家会说:“太对了,就是这么回事儿!” ? 洞察的效果,是强烈的新奇感+瞬间的认同感。 “洞察”是说服力、感染力、传播力的来源。 “走心”的洞察,制造“动心/贴心/扎心”的效果。 一个了解洞察这个概念的人,会从大家都看到的现象里边,总结出一些深层的人性真相来,而一旦总结出这种人性真相来,它就变成了可以利用,可以复制的。 ? 发现洞察 ? 看见 VS 观察 VS 洞察 看见:只见事物,知道楼道里有楼梯。 观察:看到现象,知道楼梯有17级。 洞察:知道现象背后的本质,知道楼梯为什么有17级。 ? 广告界讲的洞察,通常是说“消费者洞察”,先限定了洞察是对某一群消费者有效的,对其他的人未必。 ? 在哪能找到洞察?洞察从哪里来呢? 1、“说破型”洞察 内涵:人们“心念已至,而口未能及”的东西。你心里有那个想法,你只是从来没准确地说出来过,有人准确地捕捉到了它。 如何找它:努力探索人们认知与表达的那个缝隙。这类洞察,就存在于认知与表达的缝隙里——大家都知道,但他们说不出来、说不准确,你说出来了,就成了。 举例:李宗盛《梦醒时分》 爱了不该爱的人,心中满是伤痕;犯了不该犯的错,心中满是悔恨;尝尽了生活的苦,找不到可以相信的人;感到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2、“看透型”洞察 内涵:让你“一闻此言,恍然而悟”的东西,“我之前没这么想过,但是我一听你说的,就觉得说得特别对”,是他们把这件事情第一次说明白看明白、说清楚。 如何找它:努力探索人性真相与普遍认知之间的那个缝隙。这类洞察,得在这找——真相如此,只是大家还没认识到,你先认识到,你就找到了一个洞察。 举例: 钱锺书: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 王尔德:人们总是可以善待他们毫不在意的那些人。 王尔德:结婚是想象战胜了理智,再婚是希望战胜了经验。 ? 洞察“赝品”:新奇表达,不算洞察。 精彩的修辞,实际上是“表达与表达之间的缝隙”,是你的表达与他的表达之间的差距,是表达能力的胜出,是胜在表述而非揭示——换句话说,只是把话说得更漂亮了而已。 ? 细分洞察 ? 广告不一定是拍给目标消费者看的。 案例:冰桶挑战 事件:2014年,给渐冻症患者筹集捐款发起的社交互动,规则是:先邀请一些人参加这个活动,那些人可以选择在24小时之内接受挑战,把一桶冰水浇到自己身上,并且上传视频;或者,也可以不接受挑战,直接捐100美元善款给渐冻症患者,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在社交网络上继续点名其他人接受挑战。 效果:冰桶挑战在全球一共募集了捐款2.2亿美元,Facebook上有2400万条相关视频在传播,参与挑战的人,包括比尔·盖茨、Taylor Swift等等大批文化娱乐名人。 两派观点: 1、很多人都只是围观看热闹,或者浇冰水出丑吸引关注,并没有因此更加理解、关爱渐冻症患者,也没有捐款——这样的关注和参与有什么意义?岂不是违背了这个活动的初衷吗? 2、如果没有这么多人帮忙吸引注意,如果没有那么多人来围观,哪有那么多企业家、明星、名人来参与、来捐款呢? 人群分类: 第一种,围观者。他们感兴趣,所以会看、会关注,也许还会跟人讨论,但是他们不参与,也不捐钱。 第二种,参与者,比如被点名接受挑战的那些人,以及主动转发、点赞、扩散消息的普通人。 第三种,直接被这些传播影响,为渐冻症患者捐钱的人。 冰桶挑战的成功在于同时给予这几类人参与动机: 围观者,好奇心驱动,关注谈论,增加事件热度。 参与者,参与引发关注,尤其是明星名人,获得荣誉+权力,点名下一个人,是晒出社交圈、秀出社交实力的动作。点评转的参与者,看到有人在他们的鼓动下捐款,也有成就感。 捐助者,事件围观者多,更多的赞扬、夸奖

文档评论(0)

小王同学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大头大头,下雨不愁,我有文档,欢迎光临。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