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4.ppt

  1. 1、本文档共9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学 游牧群体史学的发展 1大力提倡学习儒学,重视史学,引进并使用农耕知识分子传播史学、撰写史学,让游牧贵族子弟学习史学,学习撰写史学 2学习农耕史学传统,设置官方修史机构,设置著作郎、著作佐郎、起居注、祭酒、太史令等专职。 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学 2崔浩“国史案”—文化认同下的悲剧 崔浩(381—450年),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人。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 太延五年(439年)十二月时,太武帝命崔浩以司徒监秘书事,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著作事,续修国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学 2崔浩“国史案”—文化认同下的悲剧 修毕后,参与其事的著作令史闵湛、郗标建议把《国记》刊刻在石上,以彰其事。得到太子的赞同。 由于《国记》秉笔直书,其中直书了拓跋氏一些不愿人知的早期历史。鲜卑贵族看到后,无不愤怒,先后到太武帝前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 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学 2崔浩“国史案”—文化认同下的悲剧 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己亥(公元450年7月5日),太武帝诛杀崔浩。在送往城南行刑时,“卫士数十人溲(撒尿)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魏书·崔浩列传》)。同时,秘书郎吏以下也都被杀,而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史称“国史之狱。” 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学 2崔浩“国史案”—文化认同下的悲剧 “国史之狱。”崔浩被灭族 1是游牧贵族与农耕士族之间的争斗 2是游牧与农耕群体之间融合,实行“汉化”政策,年轻游牧贵族的文化价值观的矛盾心态 3是皇权安抚游牧贵族中的部分力量,成了牺牲品。 此后,北魏数十年未置史官。政权影响修史渐强 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学 3佛教史学的兴起与发展 佛教史学是中国史学中的新内容新领域 南北朝两个群体的佛家史学发展路径不同: 1北朝佛教史学形成具有理性色彩的路径 2南朝佛教史学开始了佛教史观指导下的僧人修史传统 为何如此不同? 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学 南北朝两个群体的佛家史学发展路径不同: 为何如此不同? 北朝的统治者是游牧群体,受到佛家理性思想的影响更纯粹; 南朝统治者是农耕群体,受到士族精神思想的影响,个人修史与为个人修史是南朝的大环境。 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学 根据唐朝法琳的《辩正论》卷三所载统计: 东晋:寺院一千七百余座,僧尼二万四千人。 南朝:宋,寺院约二千座,僧尼三万六千人。齐,寺院二千余座,僧尼三万二千余人。梁,寺院二千八百余座,僧尼约八万三千人。陈,寺院一千二百余座,僧尼三万二千人。 北朝:元魏,国家大寺四十七座,王公贵族五等诸侯寺八百三十九座,百姓造寺三万余座,总度僧尼二百万人。。 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学 3.袁弘《后汉纪》 袁弘《后汉纪》的背景 东晋皇权势衰,桓温掌权,军阀势力强盛。欲借史著,表明心迹。——袁弘心中的理想社会形态 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学 宏字彦伯,小字虎,瑰弟猷之孙,士族出身。七世祖袁滂曾任东汉灵帝时的司徒,六世祖袁涣任过曹魏的郎中令,其后“袁氏子孙世有名位”。永和初为谢尚安西参军,累迁桓温大司马记室,入为吏部郎,除东阳太守。有《后汉纪》三十卷,《正始名士传》三卷,《竹林名士传》三卷,《中朝名士传》若干卷,《集》二十卷。 《后汉纪》 A.内容: 起于元始元年,终于建安二十五年,各以八卷记汉光武和灵,献帝事,篇幅占全书一半.内容上进行详略轻重的安排.写出了东汉皇朝的兴衰. B.特点: A) 编撰上: 记事时连带记人. 在保持编年记事的基本要求外,吸收了传记 体记人的优点,以容纳众多人物的言行. (即: 言行取舍,各以类书) B) 思想上:突出名教思想.重视名教作用.治-乱 强调人人应遵守君臣,父子关系. 天地形成. 后汉纪序 史迁剖判六家,建立十书,非徒记事而已;信足扶明义教,网罗治体。然未尽之。 班固源流周赡,近乎通人之作,然因藉史迁,无所甄明。 荀悦才智经论,足为嘉史,所述当世大得,治功已矣。然名教之本,帝王高义,韫而未叙。 今因前代遗事,略举义教所归,庶以弘敷王道。前史之阙古者,方今不同,其流亦异,言行趣舍,各以类书。故观其名迹,想见其人。 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学 士族身份在书中的体现: 1.对“孝道”的重视。“孝道”是维护家族势力的根本,可见其对士族群体利益对维护。 江革、毛义、薛苞等传记,这都是以孝著称的人物。 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学 士族身份在书中的体现: 2.大量的风评人物。 ‘奉高之器,譬诸泛滥,虽清易挹。叔度汪汪如万顷之波,澄之而不清,桡之而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虽往稽留,不亦可乎’?由是,宪名重于海内“。这里所写郭泰的鉴识和风度。 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学 士族身份在书中的体现: 3.对隐士的赞誉。 卷五写了闵仲叔,

文档评论(0)

VIV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