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docx

高中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议题式教学设计 一、理论基础和依据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它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即实践把人的目的、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与动物本能、消极适应自然的活动不同,作为人的特殊的生命活动形式的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基本特征。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在实践中维持自己的生存,人也通过实践,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最终人在实践中,把自己与动物界区分开来,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发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从实践出发,认为以工具性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劳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其次,实践活动促进了人脑的发展,并通过这种活动在人脑中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人的认识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实践提供了认识发生的基础,这在某种意义上只是认识形成的“外在因素”,认识的“独立”发展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活动不断深化的过程。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哲学史上,对人能否认识世界、能认识到怎么样的程度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认为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取决于人所特有的实践活动,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决定认识的形成和发展,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人类的一切认识活动归根到底都来自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了人类认识的产生,实践的水平提供了认识的可能性和条件,实践的发展促进了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辩证法:就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而言,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强调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就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而言,强调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2 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学提示:以“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为议题,探究“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可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讨论如何在实践中获得和深化认识、追求真理。可着眼于正确结论的形成,讨论“第一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的不同作用。 三、学情分析 从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看,学生在学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后,基本具备了学习本框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学生初步具有哲学思维,但由于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其实践活动更多仅是发生在校园内的如处理同学关系的实践,迈入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比较缺乏,因此会对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理解较为困难,运用哲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因此需要创设更多真实的情境。 从认知发展看,高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参与感比较强,具备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能够在议题式教学模式下完成学科任务。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通过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力,来活跃课堂,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综合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的容量较大,理论性较强,学习中难免会有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达不到课标的要求。学生热衷于讨论,但动机不够明确,不太注重效率。在探究学习中有畏难心理,有的学生还习惯于“等、靠、要”灌输式学习,需要适时点拨和引导。 四、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培育目 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实践观点,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坚定认可和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科学精神: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用实践的观点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坚持用于实践、善于实践。 3.公共参与:通过明确认识来源于实践,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去。在实

文档评论(0)

大姐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