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会计学;第一节 概述;分子流行病学的定义;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人群易感性或治疗反应 生物个体间的遗传和环境不同,对于疾病的易感性或者治疗的反应差别甚大。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的快速发展,从分子及基因水平上提出很多发病机制及病因假设。
;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
理论的突破 如:DNA双螺旋模型、遗传中心法则、遗传密码、RNA逆转录、表观遗传修饰、微小RNA等。
技术的创新 各种凝胶电泳、体外核酸扩增、DNA测序、蛋白质测序、分子杂交、基因克隆、色谱分析、生物芯片技术等。
;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历程
分子流行病学概念的演变
国外:
1972年,提出“流感的分子流行病学”的名词。
1977年,法国学者Higginson:分子流行病学是应用精细技术进行生物材料的流行病学研究。
1982年,Perera和Weinstein提出“癌症分子流行病学”。
;1986年定义:分子流行病学的核心在于把先进的实验室方法和分析流行病学结合起来,从而查明环境和(或)宿主病因。
1993年定义:分子流行病学是在流行病学中应用生物标志或生物学测量。
1996年定义:分子流行病学狭义上讲是测量作为暴露和效应的生物标志——信息大分子:DNA、RNA和蛋白质。
;;10;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human genome epidemiology,HuGE)的产生和发展
1998年,Khoury和Dorman首次提出了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的概念:应用流行病学与基因组信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评价基因组信息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流行病学意义,是遗传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交叉的前沿领域。;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网站 - HuGE Net;分子流行病学在我国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当时仅限于传染病,如对轮状病毒腹泻、大肠杆菌腹泻等的研究。
90年代中后期,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开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渐推广到流行病学的各个领域。;1995年以后,我国有关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论文逐渐增多。
1997年第四届中华流行病学会委员会首次设立分子流行病学学组,次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分子流行病学学术会议。
;分子流行病学的应用现状
研究内容更加丰富 包含疾病和健康状态相关生物标志的分??、影响因素、人群易感性、防治效果评价、预后分析等。
研究手段越来越多 质粒图谱、核酸分子杂交、抗原抗体技术、生物芯片技术、质谱技术....
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遗传学、环境科学和人类学等。;;“冰山” 现象;;传统流行病学;图16-3 传统流行病学主要是探讨E-D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但无法解释此类关联的机制;第二节 生物标志;暴露标志;生物有效剂量标志
指经吸收、代谢活化、转运,最终与靶组织细胞内DNA或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外源性物质或其反应产物的含量。
包括DNA 加合物、蛋白质加合物、DNA 蛋白交联物等。;效应标志;诱变剂敏感性检测(mutagen sensitivity assay);结构和(或)功能改变标志
指形态学或功能学的改变,是在暴露-疾病连续带中更接近观察终点,即疾病发生的标志物。
结构和(或)功能改变标志通常来自于靶器官的组织。
;临床疾病标志
指疾病发生后特有的分子生物标志。
具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的标志物,如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血清谷草转氨酶(AST)等。
;易感性标志;表16-1 高危险易感基因和低危险易感基因的特征比较;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
;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设计与实施;资料处理与分析;; 表16-2 XRCC1 TC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 生物标本的采集;要求
在采集和储存过程中不能受到“污染”
储存的生物标本在任何时候进行检测都可以获得一致的结果
所有的生物标本都应有详细的背景材料和鉴别标识;生物标志的选择;测量指标的选择
暴露指标 最好能代表接触剂量或生物作用剂量
效应指标
最早期生物效应标志、结构和功能改变、临床诊断标志
易感性指标
一般选择抗体水平作为传染病易感性指标
易感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等作为慢性非传染病的易感性标志
;生物标志的检测;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方法
;DNA测序;SNP 检测技术;48;实验中的质量控制;第四节 应用与展望;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健康风险评估与预测;展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中小学校“十五五”发展规划(2025-2029年).pdf VIP
- 新媒体用户研究 PPT第九章 赛博格化:智能时代的人与人机关系.pptx VIP
- 美军作战概念开发的主要特点及启示.pdf VIP
- 2025年5G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研究报告.docx VIP
- 《会跳舞的叶子》.ppt VIP
- 八年级二班家长会家长会.ppt VIP
- xx市长宁油品有限公司人才.doc VIP
- CA6140车床拨叉(831006)夹具设计 .pdf VIP
- (高清版)DB13∕T 5274-2020 医疗机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规范.pdf VIP
- 2024企业岗位安全履责要点清单.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