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微生物学—牙菌斑和生物膜.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基本概念 牙菌斑(plaque):堆积在牙表面或修复体表面, 不能被机械力和中等速度的水冲去的细菌团块。 G.V.Black 首次;附注:牙菌斑显示剂;;生物膜(biofilm):由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需氧菌、兼 性厌氧菌或绝对厌氧菌等)嵌入多糖、蛋白质和矿 物质组成的基质中共同构成的膜性结构。是龋病和 牙周病的主要病因。 生物膜 外层:表面膜成层,水道,通气道 内层:表面下膜,深入釉质1~3um ;;二、生物膜作用★ 保护牙菌斑菌丛细菌抵制口腔苛刻环境,使细菌在口腔环境中正常生长;——遮风挡雨 膜内的多聚物基质起约束和网络作用,控制基质中营养成分的移动;——营养仓库 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和其他元素,滞留从菌体内遗漏出的营养物质;——营养鱼网 膜内的蛋白分子中的巯基可综合氧自由基,保护细菌免受氧化作用的损伤。——免受伤害;三、牙菌斑的形成过程(动态的过程) ★分六个阶段: 牙表面获得性膜的形成 传递 (布朗运动) 初期附着 电子远距离弱结合 可逆 细菌附着 短距离特异性化学结合 不可逆 共聚 菌斑成熟;1.牙表面获得性膜的形成(必须条件) 形成:唾液中的粘蛋白、糖蛋白、血族抗原和免疫球 蛋白在牙表面上形成一层结构均匀无细胞的薄膜,厚约1-10μm,龈缘区的膜较厚而牙尖区较薄。 作用:该薄膜在促进细菌对牙表面的黏附中起受体的 作用,并对细菌的附着有选择性吸附作用。 菌斑形成的基础。 获得膜是细菌附着的必须条件。 ;2 细菌附着 起作用的分子为蛋白质、多糖、脂磷壁酸等,具体机制有三: 1、蛋白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机制:细菌利用本身的 表面蛋白与牙表面的获得性膜的唾液蛋白相结合, 实现细菌在牙表面的定植。;2、多糖可引起多种细菌在牙表面上的聚集: 由变链菌胞外葡糖基转移酶合成的两种葡聚糖,合成的葡聚糖两种:含ɑ-1,6糖苷键的水溶性葡聚糖 含ɑ-1,3糖苷键的不溶水葡聚糖 前者可促进细菌的彼此聚集,诱导细菌合成并分泌ɑ-1,3糖苷键葡聚糖,后者不溶于水,但可促进细菌彼此的黏附。;3、脂磷壁酸对G+菌和葡萄糖基转移酶的桥接作用: 脂磷壁酸对G+菌和葡萄糖基转移酶均有亲和力,促进了细菌之间的黏附和细菌的糖代谢。 4、血链菌为牙表面最早的定植者,属于口腔链球菌 群微生物。(先锋菌);; 细菌 “远距离”的附着。;;细菌;细菌共聚(co-aggregation);;5 菌斑成熟 1、附着黏附细菌种类和数量的增加,纤毛菌开始定植于牙菌斑并开始生长; 2、纤毛菌逐渐替代链球菌的主导地位,形成与牙面垂直排列的栅栏样结构,这是菌斑成熟的标志; (约出现在菌斑成熟的5-6天,并可看到谷穗样的结构);谷穗样(corn-cob)结构:以纤毛菌为轴心,球菌、短杆菌粘附在其周围,形似谷穗。 ;;; 阶段;24;3、成熟菌斑的光镜结构:★ ①基底层:获得性膜:无细胞,HE染色为粉红色。 ②中间层:主要为细菌,有球菌、杆菌、丝状菌等,丝状菌彼此平行且与牙面垂直呈栅栏状。细菌间隙中有菌斑基质。 ③表层:为散在的球菌、杆菌、脱落的上皮、食物残渣及衰亡的细胞。; 牙菌斑的基本结构(LM);;;非光滑修复体表面细菌(×10000,3月);附注:成熟牙菌斑的细菌分类 成熟牙菌斑的细菌比例是:; 熟牙菌斑中致龋菌为: ★ 变形链球菌 放线菌 血型链球菌 乳杆菌;4. 牙菌斑的成分 a、细胞和非细胞成分:细胞成分主要为各种细菌和蛋白质;非细胞成分为食物残渣和细菌代谢物等。 b、水分和固体成分: 水分:占80% 固体:占20% 蛋白质 45% 糖 15% 脂肪 12

文档评论(0)

学而思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而思之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