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统社会救济时期,20多个基于社会身份的特殊救济项目(部分) 第三十页,共五十一页。 3、救助标准由人为确定到科学测算 传统社会救济对贫困人群的救济,根据的是财政计划,“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导致救济对象少,救济标准低,还存在主观随意性;而如今的低保制度的保障是基于保障基本生活标准测算的,是保障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权,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与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 第三十一页,共五十一页。 补充:目前我国各地制定低保标准的5种方法 1、标准支出法或基本生活费用支出法 2、恩格尔系数法 3、收入比例法:上年度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定比例 4、最低工资挂钩法(城市低保) 5、消费支出比例法 2011年5月,民政局等明确了3种制定和调整低保标准的方法和公式 1、基本生活费用支出法:城乡低保标准=必需食品消费支出+非食品类生活必需品支出 2、恩格尔系数法:城乡低保标准=必需食品消费支出/上年度最低收入家庭恩格尔系数 3、消费支出比例法:城乡低保标准=当年上年度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低保标准占上年度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 (调整用) 补充材料:江苏确定标准的方式 第三十二页,共五十一页。 4、救助制度由片段式救济向体系性救助转变 过去社会救济陆陆续续形成20多种救济对象和不同的救济标准,救济是“下毛毛雨”,这种片段式的社会政策的使人们对政策吃不透,贫困人群也充满了神秘性;低保制度建立之后仅仅几年,已经基本上建立健全了以低保制度为基础与核心,教育、医疗、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灾民、五保供养、流浪乞讨、临时救助等制度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 第三十三页,共五十一页。 第三十四页,共五十一页。 5、救助制度由人治向法治转变 以往社会救济,除明确规定有定量标准者外,获得多少救济常取决于经办人员的自由裁量,这是典型的人治;而低保的规范化,程序化、公开化程度明显提高,并逐步向标准化推进,救助款统一向社会化发放方式转变,法治水平较高。 第三十五页,共五十一页。 第三十六页,共五十一页。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小组成员:刘浩 蔡旭东 蒋小纯 齐岩波 第一页,共五十一页。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历史背景的陈述(蒋小纯) 二.内容分析和分析框架(刘浩) 三.政策评估(齐岩波) 四.关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一些讨论(蔡旭东) 第二页,共五十一页。 一.历史背景的陈述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发展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社会救济 (二)集体经济下的农村社会救助 (三)经济转轨中的农村社会救助 (四)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救济制度 第三页,共五十一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社会救济(1949—1957) 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尽管大多数农村贫困农民多数都分到了房和土地,但由于底子薄和遭受自然灾害以及人民政府在对城市治理改造,使大量流民和失业人员等输送回农村,使农村贫困人口大量增加。据1949年底统计,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达4000万人,其中无粮吃的达800万。(?总人数:54167) 救济对象:主要是贫苦残老幼孤,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或弱、又无固定职业收入不足维持一家最低生活者以及贫苦烈军属。 救济方式: ①主要采取临时救济方式对农村贫困户在春耕、夏锄和冬季结合生产给予口粮、衣被等救济。 ②扶持贫困户搞好生产自救。 ③减免农业税,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捐献活动。 救灾方针:生产自救,节约度荒,群众互助,以工代赈并辅之以必要的救济。 在当时经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条件下,中央机关捐献粮食20余万千克,款33万元,衣被77000多件。这些工作配合土地改革后的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国家在短时间内比较有效地缓解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的饥荒和贫困。 第四页,共五十一页。 (二) 集体经济下的农村社会救助(1958至七十年代末) 背景:1956年底,农业高级合作社在我国农村普遍建立,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经营单位由家庭转变为集体经济组织。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建成,我国的救助方针也突出强调了集体力量。 救灾方针: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为主,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 救济方式:临时救济,发放的救济物主要是解决农村贫困对象吃饭、寒衣和修补房屋的困难。 救济标准:根据其生活困难程度和当地一般群众的生活水平确定,以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为限。 局限 ①从救济范围看:救济面比较窄,救济的人数极为有限。一般只包括特定群体和特殊困难户,一些确实需要救济的贫困对象难以进入救济的范围。 ②从救济对象看:缺乏明确的标准。救济对象的确认多凭感官。 ③从救济标准来看:救济标准很低,而且缺乏科学性,随意性较大。(国家救济款多时,就多发,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