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四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pdfVIP

湖北省襄阳市四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襄阳四中2021-2022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2.4 本试卷共 8 页,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在答题卡上.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 主观题答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王国维标举的 “境界”是指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这主要是侧重 于作者的感受、作品的表现的角度上来强调表达 “真感情、真景物”的。在 《词话》第36 则后,王国维又连续使用了“隔”与 “不隔”的概念,对 “境界”说又偏重于从读者审美的 角度上来加以补充。 他说:美成 《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 之神理者,觉白石 《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白石写景之作,如 “二十 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 终隔一层。 这里连用了“雾里看花”来比喻 “隔”,都是倾向于指读者审美观感上体验到的 “写景 之病”。接着,他又进一步举例说明 “隔”与 “不隔”之别: 间“隔”与 “不隔”之别。“池塘生春草” “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 亦如是,即以一人之词论,如欧阳公 《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 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 “谢家池 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乘烛游。”写情 如此,方为不隔。 纵观上引数例,不论是 “写情”还是 “写景”,凡是直接能给人一种鲜明、生动、真切 感受的则为 “不隔”,所谓 “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也就是 “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 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造作之态”。反之,若在创作时感情虚浮矫饰, 试卷第1页,共 11页 遣词过于做作,如多用 “代字” (按:如 “以 ‘桂华’二字代月”等)、 “隶事”,乃至一 些浮而不实的 “游词”,以致或强或弱地破坏了作品的意象的真切性,这就难免使读者欣赏 时犹如雾里观花,产生了“隔”或 “稍隔”的感觉。 因此,归根到底,“隔”与 “不隔”的关键还是在于作品本身是否真切地表达了“真感 情、真景物”。 (摘编自《王国维人间词话导读》)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学者关于文学批评的著作,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 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比如他所说的诗词中“隔”与 “不隔”的分别是从前人所未道破 的。现在就拿这个做讨论 “诗的情趣和意象”的出发点。 王先生说: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 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第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 词论,如欧阳公 《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 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 矣。王先生不满意于姜白石,说他 “格韵虽高,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在这些实例中王先生只指出隔与不隔的分别,却没有详细说明他的理由,对于初学似有 不方便处。依我看来,隔与不隔的分别就从情趣和意象的关系中见出。诗和其它艺术一样, 须寓新颖的情趣于具体的意象。情趣与意象恰相熨贴,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 比如 “谢家池上”是用 “池塘生春草”的典故,“江淹浦畔”是用《别赋》“春草碧色,春 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典故。谢诗江赋原来都不隔,何以入欧词便隔呢?因为 “池塘生春草”和 “春草碧色”数句都是很具体的意象,都有很新颖的情趣。欧词因春草的 联想而把他们拉来硬凑成典故,“谢家池上,江淹浦畔”意象既不明瞭,情趣又不真切,所 以“隔”。 王先生论 “隔”与 “不隔”的分别,说隔 “如雾里看花”,不隔为 “语语都在目前”, 也嫌不很妥当,因为诗原来有 “显”和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