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和民-教育社会学基础06第六章.pptxVIP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章 情感的发展:交往、互动与共情能力;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情绪稳定、情感健康、内心和谐的人。个体如果长期存在负向情感,不但会对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情感无法自我发展,情感的健康发展只有在参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把个人成长与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民族前途、国家命运相互联结,才能得以实现。对青少年而言,父母、学校教师与其进行充满爱的情感互动,是发展其正向情感、提高其情绪调控能力、促进其情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本章学习结束后,应初步理解情感的社会互动机制,知晓青少年的情感发展需求,了解青少年情感发展的社会动力。; 情感 负向情感 社会互动 共情能力;第一节 情感的社会化和基本类型;二、情感发展的社会渊源; 首先大脑皮质得到强化,它能更好地控制产生情感的皮质下区域,情感体验及表达的能力因而得到扩展。然后,促使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区域的联系更加丰富,进而生成了一系列复杂情感,这些复杂情感能够合成含有沟通意图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要知道,在没有言语交流能力的时候,情感特别是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表达的情感,是人类祖先沟通的原始编码。;作为一种沟通媒介,这种复杂情感有两个重要特征:;三、情感的基本类型;(1)关键的身体系统的生理激活; (2)社会建构的文化定义和限制,它规定了在具体情境中情感应如何体验和表达; (3)由社会文化提供的语言标签被应用于人的内部感受; (4)外显的面部表情、声音和副语言表达; (5)对情境中个体或事件的知觉与评价。; 不同的学科对情感有不同的界定,情感本身也有基本情感与次级情感之分。 基本情感(primary emotions,又译basic/fundamental emotions)指那些假定为在人类神经解剖结构中具有固定配置的感情唤醒状态,就是说,这些情感状态不仅在灵长类先祖,而且在一些哺乳动物中都有发现。 20世纪70年代,情感理论家埃克曼(Ekman)提出六种基本情感: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和惊奇。 1980年,精神病学专家普拉契???(Plutchik)把基本情感的数量增加到了八种——在埃克曼的基础上增加了容忍与期盼。 肯珀(Kemper)认为基本情感只有四种——高兴、恐惧、悲伤和愤怒,这个观点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 基本情感不仅单独存在,还能够相互联合,它们之间的相互联合会导致新的、具有多种变化的次级情感(secondary emotions)的产生,例如,恐惧和愤怒的联合产生妒忌、嫉妒,较多的恐惧与较少的高兴复合生成如敬畏、崇敬、崇拜等情感。 特纳进一步指出,与基本情感相比,次级情感更具有社会建构性。在基本情感中,恐惧、悲伤和愤怒这三种情感以不同比例混合,产生了许多次级情感,其中,羞愧、内疚与疏离这三种次级情感是最重要的社会情感。以羞愧为例,特纳认为,羞愧是一种使自我感到渺小和无价值的情感,最初主要源自对自我感到失望,然后是对自我的愤怒,以及对自我不能完成社会规范所期望的行为而造成的后果的恐惧,它对自我有极强的影响力,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控制情感。因此,羞愧这种次级情感,具有惩罚个体违规行为的作用,能促进个体改变行为,进而维护社会组织模式。;第二节 为什么学生会有负向情感;一、青少年的情感现状;二、学生的负向情感从何而来; 而非典型家庭指与普遍的亲生父母抚养子女这一典型家庭形式不同的家庭,包括单亲、继亲、隔代抚养、寄养等几大类,其中,以单亲家庭与隔代家庭居多。成长于非典型家庭环境中的青少年易于产生较多的负向情感。有研究者对来自单亲家庭和典型家庭的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父母离异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其他学者的调查研究同样显示,单亲家庭子女比双亲家庭子女具有更多的心理问题。一般来说,在单亲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出现自卑、恐惧、怨恨等情感障碍,容易形成孤僻、怯懦、冷漠、敌视、蛮横、粗暴、神经质、缺乏信任感甚至双重性格等性格缺陷。由于以上这些特点,单亲家庭子女在同学交往中不够主动,甚至从内心深处拒绝交往,表现出社交回避和退缩。隔代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与亲生父母的情感联系较弱,相对于在典型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安全感较低,被拒绝感、疏离感与自我防御较强。祖辈们或因孩子家庭变故歉疚、怜悯而过度溺爱孩子,或因不满孩子父母而仇视孩子,这又催生了更多的负向情感,如自卑、冷漠、自暴自弃、任性骄横、仇视他人等。在成长中,他们容易将这种“不幸”内化,因而更加消极、压抑、自我隔离与自我否定。在多数情况下,非典型家庭中不断累积的负向情感给青少年带来的不利影响往往是长期性的。;2.社会方面 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等成为青少年产生负向情感的“催化剂”。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与原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