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 通 三 防 ;2.井下空气成分
与地面
空气的不同点;;2.井下空气成分
与地面
空气的不同点;;2.井下空气成分
与地面
空气的不同点;形成:古代植物在成煤过程中,经厌氧作用,植物的纤维质分解产生大量甲烷,每形成一顿烟煤,大约可以伴生600立方米以上的甲烷。
理化性质: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无毒。易燃。;孔李公司“3.22”一氧化碳中毒事故案例分析
一、事故经过
2002年3月22日,孔李公司一号井在-140mW1A1回风巷发生一起一氧化碳中毒事故,死亡2人。
3月15日中班,-250mW1半A组煤生根系统各道新防火墙内、外出现高浓CO,矿未采取有效措施将该处事故隐患彻底消除。3月21日,测气员李国彬在井下向通风区调度员汇报,-250mW1半A1组煤生根料眼上口CO浓度达928ppm。通风区未向矿上汇报,仅在区里召开碰头会,拟定3月22日早班封堵-140mW1A1煤回风巷预制墙。
3月22日,采煤四队派2人到-140mW1A1煤回风巷卧底。22日约6点,早班班长在回风巷1号眼以西发现了两名职工遇难。
;二、事故原因
触犯84条较严重“三违”中的第16条规定“临时停风地点不及时打栅栏”、第17条规定“超过规定的盲巷不安排封闭”。
(一)直接原因
事故区域内存在火区,通风系统频繁变动,通风设施不全,通风设施管理混乱,致使火区大量的CO涌出预制墙外,在微风及无风处积聚形成CO高浓区。
1、未经专业人员现场检查,施工人员擅自进入高浓CO威胁区域作业,属“文盲”式、“法盲”式的违章行为。
2、封闭质量差,漏风量大,造成遗煤氧化。
3、3月19日~3月22夜班,由于巷道贯通,通风系统发生变化。
4、在高浓CO威胁区域内,没有及时撤人,设置栅栏,揭示警标。
;(二)间接原因
1、对W1半A组煤CO浓度的骤升未引起重视,对CO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处理事故隐患不及时、不彻底。
2、“一通三防”现场管理不到位。-140mW1半生根料眼上口无栅栏、无警标,无CO检测牌板;火墙封闭质量差;
3、现场跟班干部责任心不强,未严格履行岗位职责。3月21日22点30分,通风区跟班副区长叶友连在实测 CO浓度928 ppm,CH4浓度3%的情况下,也???按规定汇报,现场未采取处理措施。
4、调度信息不畅,管理混乱。对该地段CO浓度骤升的事故隐患,通风区调度员、测气员未按规定汇报,21日中班、22日夜班两次测定CO严重超限,仅汇报到通风区领导。
; 三、防范措施
(一)加强职工安全基础知识教育,教育职工下井严禁进入防火墙外的盲巷区或微风区。
(二)加强防火墙管理工作。防火墙必须封闭严密,保证不漏风,并必须在防火墙外打设栅栏,揭示警标,防止人员误入;对封闭不严、密闭墙损坏以及采空区出现CO等问题的,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三)加强通风系统管理,确保系统稳定、可靠,强化“一通三防”现场管理,通风系统调整后,必须全面进行系统检查,发现隐患要制定措施,处理隐患要及时、果断。
(四)加强通风调度、矿井调度信息管理工作,做到信息畅通,确保事故隐患能及时汇报、并跟踪处理。
;理化性质:
为无色气体。具有臭蛋气味。分子式H2-S。分子量34.08。相对密度1.19。熔点-82.9℃。沸点-61.8℃。易溶于水,亦溶于醇类、石油溶剂和原油中。可燃上限为45.5 %,下限为4.3%。燃点292℃。侵入途径:主要由呼吸道侵入人体,硫化氢经粘膜吸收快,皮肤吸收甚少。误服含硫盐类与胃酸作用后产生硫化氢可经肠道吸收而引起中毒。?危害:
1.血中高浓度硫化氢可直接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区的化学感受器,致反射性呼吸抑制。
?2.硫化氢可直接作用于脑,低浓度起兴奋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引起昏迷、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因硫化氢是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强抑制剂,能与线粒体内膜呼吸链中的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 三价铁离子结合,而抑制电子传递和氧的利用,引起细胞内缺氧,造成细胞内窒息。因脑组织对缺氧最敏感,故最易受损。
;? 以上两种作用发生快,均可引起呼吸骤停,造成电击样死亡。在发病初如能及时停止接触,则许多病例可
迅速和完全恢复,可能因硫化氢在体内很快氧化失活之故。
? 3.继发性缺氧是由于硫化氢引起呼吸暂停或肺水肿等因素所致血氧含量降低,可使病情加重,神经系统
症状持久及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4.硫化氢遇眼和呼吸道粘膜表面的水份后分解,并与组织中的碱性物质反应产生氢硫基、硫和氢离子、氢硫酸和硫化钠,对粘膜有强刺激和腐蚀作用,引起不同程度的化学性炎症反应。加之细胞内室息,对较深的组织损伤最重,易引起肺水肿。
;? 5.心肌损害,尤其是迟发性损害的机制尚不清楚。急性中毒出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