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古诗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技术
?
?
邵付国
【Summary】教学技术是更强调指向于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落实的一系列教学行为的组合。教学技术具有显性化(可操作)、集约化(可学习)、高效化(可达成)的特点。王崧舟《枫桥夜泊》中着重运用了前后呼应技术、层次朗读技术、情感聚焦技术,提升了教学质效。
【Key】课堂教学技术古诗教学王崧舟
《枫桥夜泊》是浙江特级教师王崧舟近年来的代表课例之一,用课堂教学技术的视角对这堂课进行分析,可以明了古诗教学的技术性规律,对一线教师改造以串讲串问为主要表征的古诗教学有实际的借鉴意义。“教学技术是教学科学和教学艺术的中端或中介、桥梁”[1],“教学技术即指教学科学理论的行为转化或由教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有程序要领的可操作性的教学行为或技能”[2]。在教学能力和教学技术概念的厘清上,教学能力大于教学技术,教学技术是在教学能力的范畴里更加落实、更接近于教学实际、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系列实践性能力的结合。教学技术是更强调指向于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落实的一系列教学行为的组合。教学技术具有显性化(可操作)、集约化(可学习)、高效化(可达成)的特点。
一、 前后呼应技术:课堂完整性的基本保障
本课从当代诗人陈小奇《涛声依旧》的两句“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入手,上溯清朝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明朝高启《泊枫桥》“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宋朝陆游《宿枫桥》“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绵延几百年的寒山寺钟声不绝于耳,已经让学生感受到张继的魅力、《枫桥夜泊》的影响、寒山寺钟声的厚重,由近及远意味悠长。结课部分先是齐诵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再依照时间顺序分别齐诵宋朝陆游《宿枫桥》“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明朝高启《泊枫桥》“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清朝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直至陈小奇“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由远而近,将寒山寺钟声植入到我们的当下生活中,实在是高妙。
总体看这几句不同时代的诗不光起到引发和总结作用,更加使课堂产生了整饬、回环、照应的审美效果,有了形式上的架构美感。教学技术在教学实施意义上是需要有这种对于形式美追求的,这也是新月诗派主张的“建筑美”的教学体现。有人认为课堂是有艺术性的,艺术的本质就在审美,而前后呼应的手段就是值得学习推广的教学技术。
运用前后呼应技术需要注意三点:一是进行结构化思考,也就是在教学预设的时候就要有意识进行前后呼应的设计,充分考虑与本课教学内容的匹配度以及与其他技术的协调性;二是进行艺术化实施,充分考虑学生情况和教学实施进程,语言铺成、情境铺设、情感铺垫等手段综合运用;三是进行动态化调适,对于预设的技术不机械刻板地推进,而是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有所损益,一切以学生和学情为标准。
二、 层次朗读技术:课堂梯度性的全面实现
初读阶段王老师实施了四个层次的教学,让初读变得整饬有序而又生动活泼。
第一层:读顺口。初读要求“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
第二层:读出节奏。诗歌是可以吟唱的,所以它的节奏感是很强的,而且这样的节奏不是随便就能变化的,是有一定内在规定性的,用王老师的话说就是“有板有眼地读”。
第三层:读出味道。这个要求是在前面“清爽”“节奏”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中间当然有技术,就是教师和学生共读,排除了仅仅是跟教师读的传统做法,既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又不是完全牵着学生走,分为两个小步骤“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这叫完美合作。
第四层:教师隐退。教师在学生已经读得有韵味的前提下,如果还是一味地要求齐读,那就显得重复了。但是读又是必要的,王老师虚晃一枪,还是用合作朗读的方式,但是教师已经退到幕后,让学生成为主角:“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这样就实现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味道的初衷。
不管是古诗教学还是别的文章的教学,阅读教学的基础是“读”,这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最大的目的之一。一般而言就低年级时要求朗读,高年级要求默读,一致的要求是“将课文读通读顺,字音准确,遇到难读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目的是为了疏通文本,为后面的理解建立更好基础。“反复读”是由一般的要求到达了程序性知识掌握的高度。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方法里面有一条十分管用的招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读才能读通、读顺、读熟。王老师有读的质量标准“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反复读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将外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