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月 夜 沈尹默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他的诗语言质朴,倾向写实和白描,含有人道主义精神。 作者简介 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及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早期新诗的特点。 朗读这五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重点)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重点) 感受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背景链接 本诗写于1917年,是中国新诗运动中一首具有重要意义的诗作。当时的中国,虽然经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仍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广大群众并没有真正觉醒。 20世纪初期,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 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文体知识 概念 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又称为白话诗、自由诗、现代诗。 形式 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散文诗。 形式新:与旧体诗相比,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律。 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外语语法。 观念新:追求个性和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和见解。 文体知识 基础积累 词语集注 霜风 刺骨的寒风。 顶 副词,表示程度最高。 基础积累 着 ( )吹着 ( )着落 ( )着急 ( )高着儿 zhe zhuó zháo zhāo 下棋时下出的高明的着数;泛指好办法、好主意。 多音字 基础积累 月 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 / / / 朗读诗歌 读出节奏 把握情感基调 (乐观、豪迈) 整体感知 月 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动静结合 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分别写动态的“霜风”、静态的“月光”,“呼呼”“明明”两个叠音词形成了一种抒情的感叹语气。“呼呼的”让人感到一种生机,“明明的”为夜晚增添一抹亮色。两个词虽写霜风寒月,却无凄清之感。 这两句别出新意。“顶高的树”反衬了“我”的渺小,“并排立着”写“我”与树并立的状态,“却没有靠着”强调“我”独立地站着。虚词“着”收束着四个状态,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 诗歌以霜风、月光、高树、“我”四个意象,表现了“月夜”的韵味,通过“我”并没有倚靠身旁“顶高的树”,突出了觉醒了的青年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深入探究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要点:“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深入探究 诗中的“我”是一个什么形象? 探究一:“我”是一个身处“五四运动”前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探究二:“我”不畏惧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强大的独立自主意识,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探究三:“我”期待通过诗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 深入探究 怎样理解《月夜》中诗人的情感? 冬天的夜晚,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在这种萧索的环境中,诗人面对“一株顶高的树”,即更强势的人或势力,他也“并排立着”,决不“靠着”,反映了诗人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深入探究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结合《月夜》这首诗做简要说明。 从题目到诗中出现的意象,如“霜”“风”“月”“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 从形式上看,《月夜》这首诗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齐。 从风格上来说,这首诗歌使用的是传统的咏物寄怀的手法。 探究主题 诗人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表现了“五四运动”前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对自由的渴望。 主旨归纳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通过“我与高树并立但并不倚靠的形象,展现出“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意识。 写作特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中职班主任育人故事.docx VIP
- 四年级劳动教育素养模拟监测题.docx
-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pdf VIP
-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工程伦理教育融合的教学改革探索.docx VIP
- 2025邯郸武安市选聘农村党务(村务)工作者180名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排水设施保护方案 2.doc VIP
- 企业架构数字化转型规划.pptx VIP
- 中国通信运营商AI+DevOps实践报告(2024).docx VIP
- 中职班主任_班级管理案例分析.doc VIP
- 2020年度《亚洲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研究报告》-戴德梁行-202106.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