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第3章 人性论与教育.pptVIP

《教育哲学》第3章 人性论与教育.ppt

  1. 1、本文档共8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文化人”假设与教育管理 文化人假设对教育管理的启示 Text Text (二)注重跨文化交流 2.具有文化意识或文化敏感性 (一)关注管理对象的文化经验 3.通过文化符号的解读 来理解管理对象的行为 1.理解人际交流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内在关系 第三节 当代教育中的人性问题与责任 当代教育中的人性问题 一 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的人性关怀 二 当代教育中人性问题的发生并非由于人类生物学方面的变异,乃是因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变化、实践活动变化而导致的。 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人们对生存性教育过度重视与追求,这导致了人性问题在现今教育领域产生了新的表征。 一、当代教育中的人性问题 《规训与惩罚》(1975) 课堂讨论:教育惩罚的人性基础是什么? 研究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 关于“教育惩戒权”的讨论再度回到公众视野中。 一、当代教育中的人性问题 1 忽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不够、研究不够、尊重不够,有时甚至无视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2 忽视学生社会性、个性的充分和谐发展: “整齐划一”“一刀切”“完美主义”式的教育,忽略了人作为个体的差异。 3 忽视学生的精神成长: 现代社会的教育因其“标准化”“工业化”特征容易忽视学生的精神成长。 二、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的人性关怀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主张,为教育的人性化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主张,现代教育在其核心价值取向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这里的“人”不是观念中的、抽象的、纯粹个体的人,而是生活在真实的社会关系中的活生生的、具体的、共同体中的人。 第一,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秩序。 (一)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第二,教育要呵护好学生的自然禀赋。 《孩子的世界:从婴儿期到青春期》 一本儿童身心发展的心理百科书,由三位科学家母亲结合亲身的育儿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而写成。 [美]黛安娜.帕帕拉等 皮亚杰 洛伦兹 洛伦兹 (Konrad Lorenz, 1903-1989),奥地利动物学家 (一)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具有自然属性。马克思一以贯之地坚持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爱因斯坦(1879—1955)把好奇心看成是人最重要的智力源泉。教育的关键在于发展“每个健康儿童都具有的天赋的好奇心”(《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编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71页。) (一)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促进学生社会性和个性的协调发展 一方面,教育要培养学生丰富的社会性。 “只有在社会中,这些个人才是‘作为人的人’。离开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在社会之外的人,只能是非现实的、抽象的人”(夏甄陶:《人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页。) (二)促进学生社会性和个性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教育要涵养学生鲜活的个性。 “马克思既重视人的社会性也重视人的个性。”(袁贵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28-129页。) (三)努力追求“手段与目的”的协调统一 首先要把人视为“内在目的”,而不是作为实现某种“外在目标”的工具和手段。 其次,教育的重要任务也包括人“何以为生”,把人当作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手段也是必要的。 总结 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性学说为指导,辩证地分析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性主张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个性与社会性的充分和均衡发展。 补充读物 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Wilson) 史蒂芬·平克 (Steven Pinker) 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 补充读物 理查德·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 (Robert Axelrod ) 补充读物 查尔斯·达尔文 (Charles Darwin) 莱斯利·史蒂文森 (Leslie Stevenson) 拉·梅特里(La Mettrie) 谢谢!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手稿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性的学说 (1)人性不是先验的、生来就有的规定性,而是经验的、经由人自身的实践活动形成的规定性; (2)人性不是抽象的、观念中的人的规定性,而是具体的、现实中的人的社会属性; (3)人性不是孤立的、个体的所有物,而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的产物; (4)人性不是用来审视现实社会生活的出发点或参照系,反过来,只有从全部的现实社会生活出发,才能够对人性问题有着更加深刻和准确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性的

文档评论(0)

凉州牧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资料收集自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6120077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