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斯宾格勒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docxVIP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论斯宾格勒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 ? 〔Summary〕斯宾格勒认为中国哲学的真理不只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他致力于从中国古代经典中去发现“远超过孔子所能理解的更为深奥的东西”,认为《尚书》和《诗经》中蕴涵着古希腊英雄时代的精神和西方中世纪的贵族精神。他别出心裁地认为孔子不仅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是“同时代”人,而且与伏尔泰、莱辛也是“同时代”人,并且把中国哲学的不同流派与他所谓“同时代”的西方哲学作了比较。着眼于西方哲学的重心从认识问题到人生问题的转向,他特别心仪中国哲学注重实践性的优点,认为这一优点可以弥补西方哲学的不足。他的主要失误在于夸大了德国哲学和文化的优越性。 〔Key〕斯宾格勒;比较文化形态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B1〔〕A〔〕1000-4769(2014)02-0121-0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6-20世纪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历程”(06AZX003) 〔作者简介〕许苏民,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南京210438。有没有一种普世的或一般的哲学?中国人能否真正懂得西方哲学?西方人能否真正懂得中国哲学?这是随着中西哲学交流的深入必然要提出的问题。以写作《西方的没落》(1918)一书而闻名的德国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对于这些问题作出了自己的独特回答。除了回答这些问题,他还通过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别出心裁的观点。他的学说在国内学界有很大影响,对于我们的思维很具有挑战性,所以颇值得加以研究。 一、关于哲学是否具有普世性 及其可理解性问题斯宾格勒在20世纪哲学史上的独特性,在于他继承和发展叔本华、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建立了一个“比较文化形态学”的理论体系。他认为人类的种族作为宇宙的存在和一种精神的单位,有一个原始的“家”,即种族所在的地方。这块地方的土壤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它之影响种族的特质正如影响植物一样;而血则是生存的象征,它把前代和后代联结成由命运、节奏和时间构成的巨大连锁。种族特征归根结底是由血与土(blood and soil)所决定的,尼采的“意志强于理解”正是寓于人的血液中的强有力信条。以此观照历史,全人类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只有不同种族的文化的生长盛衰的历程。构成其实质和核心的,是生活中的有机的必然性和宿命的必然性,只有借助于本能和直觉才能理解它。以上观念直接支配了他对比较哲学研究领域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回答。 第一,有没有一种普世的或一般的哲学? 斯宾格勒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说:“根本就没有哲学‘自身(in itself)这样的东西。每一文化都有它自己的哲学,那是它的总体的象征性表现和形式的一部分,这些表现和形式有自己的提问方式和思维方法;……因为它是一个大宇宙把自身呈现给某一特殊文化的有理解力的人的特殊方式,那一文化已先验地决定了提出这些问题的整个必然性,以及提问的方式。”“古典文化和浮士德文化,同样还有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各有自身固有的提问方式。”〔1〕他认为从哲学的时代性来看,也不存在一种普世的或一般的哲学:“每一种哲学都是它自己的时代、也只是它自己的时代的表现……两个不同的时代不会有同样的哲学概念。”① ①〔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齐世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68页。 该版本的主要内容为《西方的没落》第1卷《形式与现实》的导言和第2卷《世界历史的透视》,以下引文皆出自这一版本。以上论述,似乎能言之成理,但细一推究,却也有不通之处。哲学作为人的精神的最高产物,既可以是特定民族、特定时代的,也可以超越民族和时代的局限性。在全球化时代,任何民族的哲学都是全人类的哲学,通过思考全球性问题、会通东西而形成一种世界的哲学,已成为哲人们的努力祈向。在这种条件下,仍然齗齗于哲学的民族之异、古今之辨,未免就过于狭隘了。斯宾格勒没有、也不可能把这一观点坚持到底,当他呼唤“去发现别种文化中人同样确切地得出的真理和见解”,以建立“一种在形而上学方面枯竭了的西方土壤所能产生的关于未来的哲学”时,他就自动放弃了这一观点。 第二,中国人能否懂得西方哲学? 斯宾格勒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同样是否定的。他认为伟大的文化是起源于性灵的最深基础之上的,每一文化都有一基本的象征,它表现于这个文化的各个方面。每一文化各有自己的世界图景、观念、生活、愿望、感情等等,既然连你的“世界”和我的“世界”都不相同,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当然也就“各自存在于自己精神的孤寂中,被一条不可逾越的深渊隔开了”。因此,不同文化之间是根本互不了解的。 他认为西方哲学对于现代中国学者来说,只是其手中的玩物,把玩而已,哪里能够真正读得懂!他说:“当柏拉图谈论人类的时候,他指的是与蛮族相对的希腊人,这是完全符合古典

文档评论(0)

科技之佳文库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科技赋能未来,创新改变生活!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1073104000017
认证主体重庆有云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重庆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10832176858X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