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眶部影像的教案;第一节 眶部影像诊断;;眶顶:额骨的眶板、蝶骨小翼
眶底:上颌骨的眶板,部分颧骨及腭骨
外壁:颧骨(前),蝶骨大翼(后)
内壁:上颌骨、泪骨、筛骨(纸板)和
蝶骨体;眶裂
眶上裂位于蝶骨大翼和小翼间,内有眼上静脉、第Ⅲ、Ⅳ、Ⅵ及第Ⅴ颅神经的第一支、脑膜中动脉眶支等通过。
眶下裂位于眶外壁与眶上壁之间,上颌骨、腭骨和蝶骨大翼构成其边缘,内有第Ⅴ颅神经的第二支、眶下动脉、颧神经和下眼静脉丛、翼丛等。;视神经管
视神经管长约 10 ~ 12 mm,直径约5mm,由蝶骨小翼构成,视神经和眼动脉位于管内。 ;眼球
近似球形,前后径约24mm,
横径约23.5mm,上下径约23mm 。
眼球壁有三层结构(视网膜、
色素膜及纤维膜),厚约2mm。
晶状体呈双凸透镜状高密影,
直径约9~10mm,中央厚约4~5mm。
玻璃体及房水呈水样密度影。;眶部交通与毗邻:
眶上裂是眼眶与中颅窝的主要交通;眶下裂前外方通颞下窝,后通翼腭窝;视神经管通中颅窝。眶内壁邻筛窦,通过筛血管与筛窦相通,顶壁前邻额窦,后部邻筛窦后组及蝶窦,下壁邻上颌窦。; 眶部疾患检查以前主要有眼眶平片、眼底萤光素血管造影、颈内外动脉造影及眼静脉造影等,目前B超、CT对眶部病变的诊断已越来越受到重视,MRI亦渐被接收,定位准确。;1、眼眶X线检查; X线常用摄影位置有20度后前位及53度后前斜位。
前者用于检查眶骨,后者主要用于检查视神经孔。
这两个位置用于眶部外伤、眼突原因或眶内肿瘤的检查。;眶部X线平片;;眶正、侧位
两侧眼眶相重叠,可显示眼眶顶、底壁及眶上方的额窦、后方的蝶窦。;视神经孔片;泪道造影;;
;;第20页/共240页;高度近视(1000多度);眼环
由巩膜、脉络膜和视网膜组成,CT上不能分辨这三层结构,表现为均匀一致的中等密度环,厚约 1-2 mm。CT 值约35HU,;玻璃体
位于眼环之内,呈均质低密度区,CT值平均8-10HU。
其密度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晶状体
眼球赤道层面显示,位于玻璃体前方,呈双凸透镜状高密度影,CT值70~110HU,平均80HU。患者闭目时晶状体于近眶底层面显示。;;正常值:
眼球突出值(AE、BF)16±2mm
(两眼之差2mm)
表示方法 15——16(100mm眼距)
简易测量法 正常眼球约 1/3 +面积落
在眶突连线(CD)之后。;眶脂体
充填眼球、神经、肌肉和血管以外的空间,被不完整的眼外肌间膜分为中央部分和周围部分。其内有许多结缔组织穿过,形成网状分隔。CT值约-70~-130HU。;视神经
从眼球后表面上的视乳头至视交叉长约35~50 mm(眶内部分20~30 mm,视神经管内约 4~9 mm,颅内部分 3~6 mm) 。 视神经直径约3~4mm。;眼外肌
六条眼外肌(两条斜肌、四条直肌)共同从眶尖围绕视神经的总腱环发出前行附着于巩膜上。上直肌最长,其次是内、外和下直肌,内直肌最粗,上斜肌最薄。;;眶下裂;眶上裂(冠状位);眶上裂(轴位);泪腺;眼上静脉和眼动脉
眼上静脉始于鼻根部,
入眶后绕过上斜肌滑车进
入肌锥内,在眶尖与眼下
静脉汇合进入眶上裂,汇
入海绵窦。粗约2~3.5mm,
眼动脉细,CT不易见到。;泪道
由泪点、泪小管、
泪囊和鼻泪管组成。
CT可见鼻泪管影,
管径约3~6mm。;第37页/共240页;第38页/共240页;增强扫描:
轴位或冠状位扫描
层厚、层间距1~5mm
目的:鉴别诊断及定性诊断;3、眶部MRI检查
扫描方法
仰卧位,头正中矢状位与床面中线重合,闭目或两眼凝视不动(闭目时眼球保持自然下视状态,晶状体位于视神经以下层面)。;扫描线圈的选择
常规用头颅线圈,如病变微小
或要观察细微结构特别是眼球内和
眶隔前病变时改用眼表面线圈。;扫描参数的选择
常规用自旋回波序列(SE),T1WI
TR/TE=500~600/15~20ms,T2双回波TR/TE=2000~2500/20~30,70~90ms。
常规行横轴位T1WI、T2WI及冠状位T1WI,若观察上、下直肌和视神经全程需作平行于视神经的斜矢状位T1WI。;脂肪抑制技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专题15+古诗文鉴赏(知识课件)-【中职专用】2024届高三语文(对口升学)一轮复习备考指南(湖南适用).pptx VIP
- 伤口造口考试题(附答案).docx VIP
- 无损检测超声检测公式.pdf VIP
- 沸石转轮+RTO设备设计计算书.xlsx VIP
- 期末考试(试题)-一年上册数学人教版.docx VIP
-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内控)手册.docx VIP
- 《遥感原理与应用》全套教学课件(共8章完整版).pptx
- 消防维保方案(消防维保服务)(技术标).docx VIP
- 工业产品生产单位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知识分享.pptx VIP
- 儿童幼儿控笔训练描红字帖电子版A4纸直接打印(高清图片).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