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苏轼的意义》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答案.docVIP

李泽厚《苏轼的意义》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六、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5~17  3小题,题。  12分)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可以,异样聪慧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和蔼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自己其实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行复见,就其余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目也其实不算多。然 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 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医生矛盾心情最早的鲜亮人品化身。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步与退隐的矛盾两重心剪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志向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不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平和守旧立场,以及其余很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 下与后辈无数士医生知识分子, 均无不一样,甚至有时还带着仿佛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 但 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代的主要形象其实不是这一面, 而恰巧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 是苏因此为苏的重点所在。苏一世并未退隐,也从未真实“归田”,但他经过诗文所表达出 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古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 “归田”“遁世”要更深 刻更深重。由于,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思绪,已不不过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 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惧怕悲伤, 也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荣 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那种详细的政治悲伤,而是对整个人生、 世上的纷繁扰扰终究有何 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思疑、厌烦和祈求解脱和舍弃。这自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其实是不行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烦和感慨。 这类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类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思疑、厌烦、无所希冀、无 所寄望的深邃喟叹,只管不是那么特别自觉,倒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流露出来的。 传说,苏轼曾在作罢《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一词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 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认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正睡大觉呢,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原来,又何须那样呢?由于根本逃不掉人间大罗网。或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牵强寻得一些宽慰和解脱吧。正是这类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过、冷淡感,求超脱而未能,欲差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进出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嘻嘻怒骂,皆成文章;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没有李白、 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亮,不似柳宗元的孤峭,自然更不像韩愈那样咄咄逼人不行一 世。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庸自然的情味神韵,一种退避社会、嫌弃人间 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装腔作势和装修雕琢,并把这全部提到了某种透辟了悟的真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 山”,“其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跪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其实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唯一无二的地步。并此后以后,地位便稳固下来。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庸朴质的形象境界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理,艺术的颠峰。千年以来,陶诗就向来以这类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人生各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有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 是这类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有时的感喟。只管苏轼不停地进行自我宽慰,不时现出一副 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 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一样,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完全解脱的出生意念。无 怪乎相同拥有敏锐目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可赞誉王安石,也决不喜爱苏东坡。王 船山也是这样。他们都感觉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次序拥有潜伏的损坏性。苏东坡生得太 早,他无法做封建社会的否认者,但他的这类美学理想和审美兴趣,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 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前驱作用。知道《红楼梦》中的“凄凉之雾,遍被华 林”,更是这一要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就。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 实就在这里。 (选自《美的历程》,有修改  ) 15.以下表达,不切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3  分)(  ) A.苏东坡留给后代的主要形象:他虽一世并未退隐,也从未真实“归田”,但他所表现出 来的退隐的欲念比任何古人要更深刻更深重。 B.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思绪,不是对政治的退避,也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惧怕 悲伤,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C.朱熹由于感觉到苏轼这一套对当

文档评论(0)

158****380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