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公元前771年公元前1046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西周建立公元前841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洛阳)东周开始周厉王暴虐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执政,“共和行政”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列国纷争(政治)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1)春秋五霸:原因: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表现: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还有一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王和楚庄王。)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列国纷争(政治)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2)战国七雄:形成过程:①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②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③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7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影响:①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②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结合教材正文与地图,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华夏认同增强;华夏族分布更广泛。一、列国纷争(政治)与华夏认同2、华夏认同(1)春秋: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但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2)战国: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局部统一、华夏认同为大一统提供了前提!华夏意识的建立北狄诸侯周人在克商之前,即自认是夏的继承者,表明周代在政治上与文化上的正统地位。周朝诸侯也以诸夏作为封建诸国的代称,来区别周人以外的蛮夷戎狄。西戎东夷天子诸侯华夏意识的拓展与延续南蛮华夏与蛮夷的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国家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二、经济发展从奴隶制经济过渡到封建社会经济社会经济性质: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生产工具、技术—铁制农具、牛耕技术农业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手工业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商业涌现一批中心城市封建经济发展为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问题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新秩序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吕氏春秋·审分》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出租土地、收取地租的贵族)地主佃农、自耕农(原多为宗法血缘下的庶民)(土地国有、集体耕作)井田制土崩瓦解小农经济逐渐开始确立(土地私有、户为单位)铁犁牛耕王室衰微兼并战争私田开拓公田不治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三、变法运动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建统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 三、变法运动(一)背景1、政治:(1)奴隶制度衰落。(2)周王室衰微,诸侯之间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为了富国强兵。2、经济:(1)铁农具和牛耕使用推广。 ( 2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3、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出现。4、文化:(1)私学兴起。(2)士阶层崛起。(3)法家学说成为改革思想武器。(二)表现商鞅变法变法背景: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变法目的:富国强兵。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变革。变法性质:变法结果:先后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经济措施拆大分小,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政治举措什五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推行县制,君主集权。(1)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2)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3)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评价:四、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含义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泛指多个思想流派概念解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各阶级、阶层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力图按照本阶级(阶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形成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 局面。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28四、百家争鸣1、背景:(1)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国纷纷变法图强。(3)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4)文化:私学兴起。2、表现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由于仕途失意。55岁之后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

文档评论(0)

胡老师K12教育坊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从业20余年,中学高级教师,擅长公开课PPT制作等。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