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阿斯塔菲耶夫《牧童与牧女》中的战争与残酷性
作家们有意识地创作纯粹的战争爱情,这不是一个问题,而是对战争残酷的模仿。这一定是作者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想法。像好莱坞经典大片《魂断蓝桥》这样的浪漫故事,虽不可断言纯属臆造,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不是一部书写战争的影片,最多也是借“一战”作为背景一用而已。战争与爱情,虽不是水火不融的两极之物,但战争里的爱情,绝对会因着战火硝烟的炙烤而变得异常残酷,从而也折射出战争本身的残酷和人性的艰难闪光。战争让浪漫走开,这似乎应该是一条真理,因为纯粹书写战争中的浪漫是对人类灾难的漠视。唯有让浪漫浸染在战火的血腥之中,唯有让爱情成为战争之罪恶的见证,才不会亵渎人们对战争的反省。苏联作家维克多·阿斯塔菲耶夫(1924—2001)写于1971年的中篇小说《牧童与牧女》便是这样一部书写了战争期间残酷的浪漫爱情的小说,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渲染了战争的残酷性。
这部小说出版之时,“解冻”的社会氛围已随着苏军对“布拉格之春”运动的镇压而几近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所谓“发达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高压。在这一时期里,苏联军事题材文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末“解冻”时期的“战壕真实派”为此时的所谓“司令部真实派”,即所谓“全景文学”取代,大多数取材于卫国战争题材的作品都以无比“宏大”的视野,表现苏军的英勇和领袖的英明,表现苏军的势不可挡和拯救人类的伟大历史功绩。而恰恰在这个时候,阿斯塔菲耶夫的中篇小说 《牧童与牧女》却一反当时苏联主流军事题材文学的套路写法,以红军中尉排长鲍里斯在一场异常残酷的歼灭战当中和乌克兰姑娘柳霞不寻常的爱情体验,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严酷场面和战争中人的真实心理,与瓦西里耶夫的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少数作品一起,勾画出当时苏联战争题材小说的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温柔的、甜蜜的、醉人的、纯真的……所有人们习惯于修饰爱情的浪漫的形容词,在战争的硝烟里都得在它们前面再加上新的修饰语:严酷的、扭曲的、绝望的……对于中尉排长鲍里斯而言,这场让他揪心,让他断肠的情感经历到来得实在太突然,尤其是在经历了一场殊死的战斗之后。作家阿斯塔菲耶夫在描写这场不起眼的歼灭战时,显然不顾当时苏联官方文学所一再强调的所谓“全景式” 眼光,刻意恢复了“解冻”时期“战壕真实派”的写法,细致描写了“一寸土”上的殊死搏斗,渲染了战争那真实的可怕场景。在阿斯塔菲耶夫笔下, 红军战士的英勇不是体现在振奋人心的口号呼喊上,也不是体现在大无畏英雄气概的展现上,而是体现在他们如野兽般扑向敌人,毫无理性地、完全出自本能的拼杀上。他们无所顾忌地冲锋、杀敌, 在作家笔下似乎是出于自卫的本能反映,似乎是求生本能的自然流露。这使得小说中搏斗场面的描写少了几分矫饰而多了几分自然的真实感。士兵的野性、战场上的无序状态恰恰完好地凸显了战争本身的非人性。在这里,阿斯塔菲耶夫仿佛不是为了凸显苏联红军的勇敢,不是为了凸显苏联红军战士所代表的正义性,而是为了渲染战争对于苏德双方而言的残酷性。作家好像要告诉人们,在这场战斗中,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分早已被淹没在敌对双方那残酷的血腥搏斗中。视死如归在这里似乎成了红军官兵们保全性命的最佳途径,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恐惧成为他们行动的真正动力。读者在这里看到的战争书写,是完全过滤掉了矫情的真实战场的展现,其间隐含了作家阿斯塔菲耶夫对官方所宣扬的战争题材文学创作理念的反拨。因为以往官方主流文学中的战争书写,虽然也会出现极端惨烈的场面的描写,但那往往是为了突出苏联官兵的大无畏英雄主义气概的;而在《牧童与牧女》中,描写战斗的惨烈就是为了表现战争的恐怖本身,如此而已, 并无别的目的。这里体现了作家阿斯塔菲耶夫对战争的态度。
一场殊死战斗结束后,鲍里斯在部队休整的村庄里偶然结识了女房东柳霞。男主人公的和蔼,女主人公的体贴和温存,以及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慷慨,所有这一切,如同所有类似的“战地浪漫曲” 一样,进展得那么自然,一切都仿佛合乎逻辑。女人对一个陌生男人产生的莫名的好感,以及随之而来的身体的馈赠,均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类浪漫故事是经常出现在许多苏联作家笔端的。不过,上世纪80年代初,当中国读者初次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倒的确如久旱逢甘露一般,陶醉不已。这也是为什么对于经过“文革”洗礼的中国人来说,当代苏联作家的作品似乎更有一种特殊的诱惑力的原因。熟悉的心理、熟悉的思路、熟悉的笔法,不一样的是对人性的坦诚书写,是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而这,是当时的中国作家极其匮乏的。
然而,《牧童与牧女》的特点并不在这里,否则, 这部小说对战争的书写也就并无什么特殊之处了。 战争的严酷与战争中女性的温存的对立、女人之爱对红军战士精神的慰藉,最后以一方的牺牲、美的毁灭、幸福的徒然等来渲染战争的残酷与非人道, 这些均是“解冻”之后苏联当代军事题材文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宏盛微半导体LY3206_Rev1.6.pdf
- 2022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真题及答案(全国甲卷)(解析版).docx VIP
- 设计企业级网络架构课件.ppt VIP
- 企业IPO上市流程.pptx VIP
- 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VIP
- 《精神卫生福利机构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知识专题培训.pptx
- GB_T 17851-2022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几何公差 基准和基准体系.pdf
- 2023-2024学年下学期语文五年级期末检测卷 附答案 .pdf VIP
- (高清版)B-T 23331-2020 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pdf VIP
- 石槽村煤矿主斜井胶带输送机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011年4月10日.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