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从“尼特族”到“躺平”
全球溯源、成因及应对经验
?
?
■ 戴西伦
2021年5月前后,“躺平”一词出圈流行,并被频繁运用于新闻报道、网络视频和社交媒体。何谓“躺平”?“躺平”源自2016年互联网饭圈用语“躺平任嘲”,意为“我放弃了,躺下来任你嘲讽”[1]。而今“躺平”已从单纯的字面意思——躺着平放自己的身体使之舒展,演化为精神上的颓废、放松甚至是自我放弃。“躺平”引起全网关注并非偶然,从近年来“丧文化”“佛系文化”等词语的先后出现可窥见“躺平”的踪迹。与此同时,与“躺平”现象相随而行的高频词汇“内卷”也作为“躺平”的成因被反复提及,面对学习、就业、择偶、子女教育等方面存在的竞争压力,部分青年人选择降低自己的欲望,不回应父母和社会的期待,甚至放弃努力、苟且偷生。其中,常常被提及的一个典型群体是出没在深圳三和人才市场,以打零工“日结”方式为生的“三和青年”[2]。他们的特征是从农村流入城市、学历低、零技能、抗压力差、缺乏资源。“三和青年”的日结工作仅仅为了吃饭生存,而吃饭仅仅为了继续活着,他们没有更多的欲望,也承受不了更多的欲望,大部分时间就无所事事地“躺平”。
以“三和青年”为代表的“躺平”现象是中国特有的产物吗?“三和青年”的出现显然与国内城市化发展进程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息息相关,那么,城市化出现时间更早程度更深的欧美国家和经济变迁更早更大的日韩等东亚国家,在特殊的社会转型期是否也出现过与中国“躺平”现象类似的状况?如若存在,它们被如何命名?用于描述、指代哪类青年群体?这类青年群体具有怎样的文化表征?与“躺平”是否存在内在关联性和差异性?本文试图回溯欧美国家的“尼特族”、日韩社会的“低欲望”和“独居文化”现象,探索它们之间的演化及与“躺平”的关系,并探求全球相关国家如何应对这类“躺平”现象。本文基于知网外文库、Sci-hub等国外书籍文献库中以英语语系为主的文献进行检索,发现在《教育与就业》(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青年研究》(Journal of Youth Studies)、《媒介与社会》(New Media Society)、《社会与家庭研究》(Journal of Family Studies)等学术刊物中,均有研究年轻人类似“躺平”状态的相关成果,其中“尼特族(Neet)”的研究文献最为丰富,“尼特族”在不同国家和跨文化背景下的演化也最为多元。总体而言,源自英国的“尼特族”不仅在欧美等诸多发达国家成为一种“青年现象”,甚至漂洋过海,传播到南非、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日本的“低欲望现象(Teiyokubo Shakai)”、韩国的“独居现象(Honjok)”可视为“尼特族”在东亚传播并经过在地化后的社会文化产物,而“低欲望文化”“独居文化”又深刻影响中国青年群体的“躺平”文化现象。
一、欧洲“尼特族”的多元面向
“尼特族”是英文NEET的音译,有时也被意译为“啃老族”。“尼特族”一词源于英国,可查到的文献显示来自一篇名为“搭建鸿沟桥梁”(Bridging the Gap)的研究报告,由英国政府的社会排斥部门(Social Exclusion Unit)于1991年发表。报告指出,英国年龄在16至18周岁且刚结束义务教育的年轻人中,大约有百分之九为“尼特族”,即不工作,不上学,不愿接受职业培训的人。2012年,在欧洲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基金会(EuroFound,以下简称欧洲基金会)发布的针对“尼特族”年轻人的报告中,进一步将“尼特族”界定为五个方面:经常处于无业状态、低交流欲望、不愿参加活动或组织、投机心理者、自愿成为“尼特族”的人群。对此,弗隆(Furlong)对上述“尼特族”涵盖人群的说法提出异议。他认为,“尼特族”应该包括有经济能力的成年人,这类型人群并非因为自身经济条件出问题或缺少工作机会而沦为具有“尼特族”特征的群体,相反,他们主动选择放弃工作,放弃世俗的社会组织活动,去世界各地旅行、做义工、打零工、换住宿,享受所谓的间隔年(Gap Year)的生活方式[3]。
“间隔年”一词我们并不陌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青年人一方面受反越战示威、反种族运动浪潮鼓动,另一方面也被伦敦前卫的时装风潮和流行音乐所裹挟,形成了独特的嬉皮士文化,他们用公社式的集体生活或廉价的全球旅行表达他们的政治主张,批评西方国家的中产阶级价值观。嬉皮士们被公认为是“间隔年”最初的实践者,带有特定的反抗现行社会生活和主流文化的价值倾向,但随着“间隔年”成为欧美国家青年人非常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时,政治意味被弱化,降维成全球旅行或是游学的代名词,特指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或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之前,利用为期九个月到一年的时间进行一次长期旅行,去体验异国的生活和文化,以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从创伤视角解读影片《人·鬼·情》中的女性成长.docx
- 从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到历史特殊论:费孝通人类学研究方法谱系.docx
- 从副文本角度解读江枫的忠实翻译观.docx
- 从功能对等理论分析商务英语的翻译.docx
- 从动态、静态分析研究二胡的运弓技术及训练.docx
- 从勒索病毒看高校网络安全.docx
- 从化视角审视庄子的技术思想.docx
- 从医学教育嗅到跃进式发展气息.docx
- 从十一五到十四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主题变迁与高质量发展展望.docx
- 从医技学科评估角度探讨研究型医院建设.docx
- 森林群落发育及演替.ppt
- 2025届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中考一模数学卷(含解析).pdf
- 高中历史选择题考试技术(四)考试技巧之逻辑判断 用“全面”的观点 高考历史做题方法指导.pptx
- 10,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课件--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pptx
- 2025届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中考一模数学试卷(附解析).docx
- 2025届江苏省扬州市中考一模数学试卷.docx
- 2025届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中考一模数学试卷(附解析).docx
- 9.3 力与运动的关系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苏科版).pptx
- 2025届江苏省中考数学一模试卷(附解析).docx
- 2025年江苏省常熟市中考第一次适应性考试数学试卷(附解析).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