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簪花习俗视阈下的南京绒花传承与创新研究.docxVIP

传统簪花习俗视阈下的南京绒花传承与创新研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传统簪花习俗视阈下的南京绒花传承与创新研究 ? ? 廖晨晨 在我国服饰发展进程中,自古以来就有钗饰簪花的习俗。簪花指人们将鲜花或人造花插戴在鬓发或冠帽上,作为装饰或群体的标志物。自然界中缤纷的各式花草以其鲜艳美丽的形态和色彩成为人们簪饰的宠物,历朝历代都有颂咏花饰的诗文,以及观赏、把玩和花簪装饰的图像记载。然而大自然中的鲜花虽然美丽,但也存在着花期短、易凋谢,大多花卉受季节影响,不可常年取得等问题,人们便用其他材料仿制成鲜花的模样取而代之。常见的人造花有纸花、绢花、通草花和绒花等。在绒花中以南京、扬州、北京和天津的绒花最为有名,绒花以其精致靓丽、色彩明艳,不易枯败并具有“荣华”之谐音广受人们的喜爱,在历史上曾作为朝廷贡品为宫廷认可。之后从宫廷流传于贵族,再传至民间,簪饰者众多,沿用至今。2006年,南京和扬州绒花制作技艺入选为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专业人士和广大民众的重视。本文重点研究在传统的簪花习俗影响之下,南京绒花的发展演变、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并探寻在当代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的新思路。 一、簪花习俗与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愿景 以花为饰的习俗自古有之,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在岁时节令、婚寿喜庆以及日常生活中,常有簪饰花卉的礼仪和习俗,在文人墨客的诗文绘画中有着丰富的描绘。如早在西汉时期已有关于以花为首饰的记载,陆贾在《南越行纪》中曰:“南越之境……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1](P224),意思是当地女子将芳香沁心的花朵用彩色丝线穿串起来,佩戴在头上作为装饰。南朝梁·何逊《照水联句》中亦有“插花行理鬓,迁延去复归”[2](P859),唐代万楚有“插花向高髻”等诗句。宋代簪花习俗日盛,男女均喜爱簪花,朝廷也常赐花予群臣,南宋姜夔记:“万数簪花满御街,圣人先自景灵回。不知后面花多少,但见红云冉冉来。”记录了群臣簪花过御街时的场景,用“但见红云冉冉来”描述了簪花场面的壮观。到了清代,簪花之俗仍不减热度,但以妇女儿童簪花者为多。(图1) 图1 古老的簪花习俗 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人们插戴花卉的品种和形式依据各地所产花卉而异,如唐代罗隐的《牡丹》:“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描述女子对镜梳妆,将牡丹花折下簪插在发髻上的情形。“苏东坡谪居海南时,见黎族女子头簪茉莉,就曾有‘暗麝着人簪茉莉’之句”[3](P49),又有桃潭主人《扬州竹枝词》曰:“兰汤浴罢鬓云偏,茉莉花子插两边。”[4](P107)清代陆寿光《秦淮竹枝词》:“云鬓斜簪茉莉花,临流闲倚绿窗纱。”茉莉花也称素柰,3-5朵小花呈聚伞花序,一般为白色,清香四溢。分布地区广泛,馨香雅致的茉莉花是女子簪花的主要花卉品种之一。一些朝代无论男女老少均以簪花为饰,苏东坡“人老簪花不自羞”说的是连老者也有头戴鲜花的意趣。 不同的节日和喜庆、时令之日都时兴簪花,并有着不同的习俗,如四时节气、婚庆嫁娶等。簪花习俗,不仅取决于鲜花的美丽,还体现出更深层的民俗内涵。古人深信自然中的一些花草植物具有某些辟邪禳灾的功能,给人带来平安健康的福祉。如上巳节妇女佩戴荠菜花,荠菜花又称“野菜花”,其有明目解毒的功效,南京民谣曰:“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满仓。”妇女头戴荠菜花,不仅可以祈求消病祛灾,还可以寓意丰衣足食。清明时节,民间盛行插柳戴花,一些地方多戴荠菜花。端午节时要簪榴花、斗百草、配香囊,《帝京景物略》:“五月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顾禄《清嘉录·端午》也有:“五日,俗称端午。妇女簮(同簪)艾叶、榴花,号为‘端午景’。”榴花鲜艳火红,簪于头髻之上,讨个生活红红火火的好兆头。中秋时节女子将紫兰插饰于云鬓凤鬟之上,清代徐溥《秦淮竹枝词》:“云鬓凤鬟插紫兰,香罗细葛怯轻寒。中秋踏月娇痴甚,惯会逢桥打瓦磐。”紫兰的根茎是白芨,本为中药的一种,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功能。紫兰花开绚丽,簪之美艳,又具医用功效,受到人们的喜爱。此俗一直流传下来。另外还有重阳节佩茱萸、簪菊花等节俗。东吴至西晋的周处《风土记》:“九月九日, 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在人们心目中茱萸能辟恶气御初寒,菊花被传为能够益寿,重阳节佩戴此二花,则象征辟邪求寿之意。 除了将四时花卉用作簪饰之外,人们用丝绸、丝绒、通草等仿成牡丹、芍药、菊花等花卉的式样用作妆饰,不仅美观艳丽,还弥补了真花容易凋谢的不足。唐代马怀素《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唯有裁花饰簪鬓,相随圣藻狎年光。”[5](P265)在簪花习俗中,除真花外,逐渐渗入了大量的人造花卉,并颇为盛行。唐代雍裕之《剪彩花》诗:“敢竞桃李色,自呈刀尺功。蝶犹迷剪翠,人岂辨裁红。”形容唐人剪出的桃李花形象逼真,以假乱真引得蝶来。[6](P1708)至明清时期

文档评论(0)

科技之佳文库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科技赋能未来,创新改变生活!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1073104000017
认证主体重庆有云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10832176858X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