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正阳门(前门)
正阳门是明清北京内城南城墙的正南门,与紫禁城轴线一样,位于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同时也是南城墙三座门中的中门。因为在皇城和宫城的正前方,故又俗称“前门”,素有“国门”之称。永乐十七年(1419年)修建北京城时,将原元大都南城墙往南移动了2里地,原元大都南城墙的中门丽正门则平移修建到今正阳门的位置,仍称为丽正门。明正统元年(1436年)为增强京师的防御,在现在内城的各城门外增筑箭楼、瓮城、闸楼,木制护城河吊桥改石桥,正统四年(1439年)竣工,废除丽正门名称,正式改名正阳门。
正阳门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又在皇城的正前方,明清时正阳门除具有与其它城门相同的军事防御功能外,主要作用还是一座“隆示万邦”的礼仪之“国门”,也是皇家和百姓可以连接的地方。
正阳门全景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的庚子之变时,正阳门箭楼被烧了。驻扎在瓮城内的英军印度兵失火,又将正阳门城楼烧毁。光緖二十八年(1902年),由各省大员捐资助重修。但是在重建施工中,因工部所藏的工程档案经庚子之变遭焚掠无存,衹好按照与正阳门平行的崇文、宣武二门的形制,将高度与寛度酌量加大而重建,于1906年完工。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图》上的正阳门图
正阳门城楼:建筑样式与内城其它各门相同同,但建筑规制均高于其它各门。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屋顶敷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正阳门城楼坐落在砖砌城台上,城台上窄下寛,有明显的收分,寛95米,厚31.45米,高14.7米,城台南北上沿各有1.2米高的宇墙,城台上以城砖海墁。城楼爲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楼脊饰龙头兽吻,每面有檐柱、老檐柱和金柱三层柱子,朱红梁柱,金花彩绘,楼上楼下四面均设门,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上下设回廊,上层前后装菱花格隔扇门窗,下层爲朱红砖墙,明间及两侧面正中各有实榻大门一座。城楼两端沿城墙内侧设斜坡马道以通上下。正阳门城楼前后面阔九间(十柱九开间),两侧面阔爲五间(六柱五开间)。上下层各爲28根檐柱,二层另有4根擎檐柱,于平座四角,支撑飞檐。通面寛41米,通进深21米,楼身寛36.7米,深16.5米,高27.3米,整个城楼通高43.65米,爲老北京所有城门楼中最高者。城楼外侧重檐以上悬挂木质大门匾。城门洞爲拱券式,开在城台正中,五伏五券,内券高9.49米,寛7.08米,外券高6.29米,寛6米。”
?1920年正阳门城楼南面
正阳门箭楼:是最能体现古代军事防御思想和技术水平的建筑,爲一砖砌堡垒式建筑,雄踞于巨大的瓮城南端城台之上。袁学军先生在《正阳门建筑特色及其功能的演变》一文中的描述爲:“城台高约12米,上窄下宽,亦有明显收分。城台正中辟券门,与城门相对,五伏五券,门洞内设千斤闸,南侧宽10米,北侧宽12.4米。箭楼上下四层,楼顶爲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重檐歇山式,饰绿琉璃脊兽,戗脊走兽为7个。南、东、西三面辟箭窗,以作对外防御(射击)之用,南面(外侧)四层,每层13孔(内城其它八门是12孔),东、西各四层,每层4孔,后抱厦两侧各1孔,共有86孔箭窗,比烧毁前的老箭楼后抱厦两侧是各4孔箭窗,少了6孔箭窗。箭楼的结构爲前楼后厦(抱厦后檐墙辟3个实榻大门供进出楼内之用),面阔七间,宽62米,进深20米;北出抱厦庑座,面阔五间,宽42米,进深12米,整座箭楼通高35.37米;屋面前后戗脊走兽是7个。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聘请了德国建筑师罗斯凯格尔(Rothkegel)主持设计,1915年改造正阳门,后抱厦两侧又各增开了4孔箭窗,就成爲了现在的后抱厦两侧各5孔箭窗,总共则成爲了94孔箭窗。这次改造又将箭楼下面两排箭窗的上沿增加了华盖式的弧形窗檐,瓮城墙断面附以月牙形的“绶带悬章”式的西洋弧线装饰,箭楼东、南、西三面加装了栈道式挑台走廊与城台衔接,环以汉白玉护栏。箭楼北侧修建了对称的双之字形登城梯道和中间的观景平台,这种中西样式的结合体一直延续至现在。
在明清北京内城墙的箭楼中,唯正阳门箭楼修建有门。据清吴长元辑《宸垣识略》载:“正阳门外门(箭楼)设而不开,惟大驾由之。月城东西设二洞子门,爲官民出入。”也就是说箭楼中门仅可供皇帝出入平时官民人等只能走闸楼瓮城门洞。
1915年正阳门箭楼南面
1925年正阳门箭楼东北面
正阳门瓮城与闸楼:规模较内城其它八个城门要巨大,瓮城内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5米,东北、西北两内角为直角,东南、西南两外角爲弧状抹角,瓮城东西月墙上各设闸楼一座,闸楼爲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绿琉璃瓦剪边,下辟券洞门(洞子门),闸楼外侧设两排共12孔箭窗。瓮城墙高约11.36米,宽度比内城墙略窄,爲土墙心外嵌城磗。瓮城墙顶上海墁城磗,外侧筑雉堞,内侧筑女墙。瓮城四面均辟有券洞门,东、西、南爲吊落式闸门(千斤闸),北门卽城楼下进出内城的城门洞。
1911~1913年正阳门瓮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