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刘贺事件看汉代的法制特色
因为刘鹤是第27天的皇帝。多年来,他被解雇。随着近年来海军满宫墓的考古发现,这个经典问题再次出现。是刘贺作恶多端,自取其咎?还是他不懂政治,激怒霍光?抑或是更复杂的帝系继承纠纷之反映?看法可谓众说纷纭
一、 汉法制基础的破坏
罢黜刘贺的过程,史书记载极其详备。从程序的角度看,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严格、规范、和平。根据《汉书》记载,霍光有意废黜刘贺时,首先派人与丞相杨敞商议,这显然是因为丞相是百官之首。得到丞相的认同后,霍光召集大臣在汉王朝的权力中心——未央宫进行集体决议:“遂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未央宫。光曰:‘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于是议者皆叩头,曰:‘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
这些特征与吕后死后,大臣铲除诸吕时混乱与血腥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汉廷群臣先是在宫内大开杀戒并且族灭吕氏,之后,傀儡少帝也没有幸免。《史记》记载道:“夜,有司分部诛灭梁、淮阳、常山王及少帝于邸。”
抛开对动机的猜测,就说辞而言,罢免刘贺的正当性依据在哪里?我们分析群臣上书文辞的细节可以看出,杨敞、霍光等人先罗列了刘贺在短时间内犯下的1 127宗罪,然后将其归纳为“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这总结包括了道德、礼和“汉制度”三个方面,而以“乱汉制度”结尾,可见“制度”是重中之重。文本没有解释被破坏的“汉制度”到底是什么,但既然明确说过了道德和礼仪两方面,则该“制度”很可能和法制有关;似乎可以对应文本中提到的“与孝昭皇帝宫人蒙等淫乱”“文学光禄大夫夏侯胜等及侍中傅嘉数谏以过失,使人簿责胜,缚嘉系狱”等细节。
事实上,汉律对淫乱有严格的禁止。《二年律令·杂律》有如下规定:“复兄弟、孝(季)父、柏(伯)父之妻、御婢,皆黥为城旦舂。复男弟兄子、孝(季)父、柏(伯)父子之妻、御婢,皆完为城旦。”
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杨敞等人的“议”,进一步指向了刑法之上的最高准则——“孝”:
臣敞等谨与博士臣霸、臣隽舍、臣德、臣虞舍、臣射、臣仓议,皆曰:高皇帝建功业为汉太祖,孝文皇帝慈仁节俭为太宗,今陛下嗣孝昭皇帝后,行淫辟不轨。《诗》云:“籍曰未知,亦既抱子。”五辟之属,莫大不孝。
汉朝号称以孝治天下,而“五辟之属,莫大不孝”,似乎将刘贺的罪过定性为“不孝”。可见,除了律令之外,“汉制度”还应该具有更深刻、更高阶的含义——治国之道(例如孝道)。这一推断契合汉宣帝“汉家自有制度”的论断。在回应太子(元帝)“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的批评时,汉宣帝说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如果破坏汉代法制是罢黜刘贺的一大原因,那么我们可以推导出:汉代法制本身构成罢黜动议的合法性来源。换言之,根据汉代法制,群臣认为有理由罢黜刘贺;刘贺的皇帝意志不能违背汉代法制
事实上,尊重法律并非霍光为了打击刘贺而随意祭出的法器。辅政之初,霍光在正式场合已表现出对法制的尊重。史载:“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
二、 是以法律为据
汉代精英曾多次争议皇帝意志与法律之关系。总体而言,自战国变法起,中国古典法律迅速发展,各类律令不断编纂与公布,而法律知识也由垄断而逐渐普及。例如,睡虎地秦简不但包含各类律令还包括问答类文本,显然很注重在官吏中普法
根据现有史料,第一次争锋发生在张释之与汉文帝之间。汉王朝以“约法三章”起家 ,法律和约定颇受时人重视。汉初行黄老之道,与民休养生息的同时亦尊重法制
张释之不但讲求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即便对文帝本人,也多次据理力争,迫使文帝遵从法律而改变旨意。升迁为廷尉不久,张释之面临了一场考验:是严格遵照法律处理案件还是遵从皇帝一时的好恶?《张释之列传》记录了法制史上精彩的一幕。一日,文帝外出巡视,车队纵贯长安城外横跨渭水的大桥。突然有人从桥下跑出,正好惊到了御马,吓到了文帝。文帝派人抓住闯入者,交给张释之治罪。张释之查明该人是附近乡民,遇到天子出巡,躲到桥下避让。乡民误以为队伍已经走远,从桥下走出,不想冲撞御马。尔后,张释之回复文帝:“一人犯跸,当罚金”,按法律罚钱结案。文帝大为不满,认为若非御马性格温良,自己肯定就被受惊之马摔伤了,你张释之怎么就只判罚钱?面对文帝的质疑,张释之说出一番彪炳史册的法制道理:“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第二次可考的争锋发生在武帝时代的杜周与佚名客人之间。根据《汉书·杜周传》,杜周在汉武帝时期担任廷尉。有人指责他审理案件时,一味逢迎武帝的好恶,武帝希望死刑就死刑,希望赦免就赦免,丝毫不顾及法律条文的规定。杜周辩解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