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第1课时+合并同类项(教学设计).docxVIP

七年级数学上册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第1课时+合并同类项(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 NUMPAGES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第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第1课时,内容包括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用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内容解析 方程的解法是“数与代数”的核心内容,也是本章的核心内容.解方程是将问题中的未知数转化为确定的数.合并同类项是整式运算的基础,也是解方程、不等式的基本步骤之一,是一种恒等变形.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依据是分配律,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同类项有两类:未知数的一次项和常数项.列方程在本章非常重要,它将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描述出来,这种建模思想贯穿于全章的始终. 在这里学生初次接触解方程的化归思想,也就是把多个同类项转化为一项,从而使方程更接近x=a的形式.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初步体会解方程中蕴含的化归思想.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了解合并同类项的作用,会运用合并同类项解方程. (2)经历分析题意,设未知数,确定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体验方程思想和化归思想的作用. 2.目标解析 (1)知道合并同类项的必要性,给定一个方程,能够准确地通过合并同类项解方程.知道合并同类项的作用是简化方程. (2)通过对问题1的研究,可以分析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设出未知数,依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通过研究方程的特点,能够主动地思考出合并同类项这一化简方程的步骤,体会方程思想的应用价值以及化归思想的作用.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学生在小学已经对解简易方程有所了解,在上一节课又研究了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因此,学生对解方程不会感觉到困难.但是,学生对解方程过程中的化归思想是第一次接触,对解方程就是向x=a的形式转化还存在认知上的不到位,对于研究问题的知识结构还不熟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框图表示解方程的过程,这样做可以使解法中各步骤先后顺序更清楚,同时让学生思考合并同类项的作用,从而明白解方程就是使方程不断地向x=a的形式转化,也就是让学生体会化归思想.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正确地进行合并同类项解方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介绍数学史 约公元825年,阿拉伯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文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 师生活动:教师展示资料,学生阅读,了解数学史记载的内容,从而引出新课题. 此环节教师应关注学生是否对数学史产生兴趣.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数学史,为引出课题以及后面合并同类项以及移项的学习进行铺垫. (二)复习旧知 1. 含有相同的_____,并且相同字母的_____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2. 合并同类项时,把各同类项的_____相加减,字母和字母的指数_____. 3. 用合并同类项进行化简: (1)3x-5x = ________; (2)-3x + 7x = ________; (3)y + 5y- 2y =________; (4)_______. 1. 字母;指数; 2. 系数;不变; 3. (1)-2x;(2)4x;(3)4y;(4)-y. (三)提出问题,建立模型 问题1:某校三个年级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回忆. 追问1:(1)对于一个实际问题应该如何列方程? (2)这个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然后完成以下问题: 如果设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请用含x的式子表示题目中的其他未知量,去年购买计算机 台,今年购买计算机 台. 追问2:(3)题目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台.) (4)根据以上的相等关系列出的方程是什么?(x+2x+4x=140.) 问题2:对于问题1还有不同的设法吗?根据不同的设法可以列出相应的方程吗?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其他方法: 方法2:若设去年购买计算机为x台,根据题意,得:+x+2x=140. 方法3:若设今年购买计算机x台,根据题意,得:++x=140. 此环节教师应关注:(1)学生能否正确地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2)学生能否多角度地分析问题;(3)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程度. 【设计意图】实际问题的引出,让学生感受方程解法的讨论源于实际问题的需要.学生经历设未知数,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对前面学习的列方

文档评论(0)

稳如老狗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一线教育领域十五年。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6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