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广废庄论》的仁义观
一、 李对其批评的回应
李毅是唐末儒家的一位官员。他写了许多关于写作的文章,但只剩下很少。这篇《广废庄论》作于晚唐衰乱的背景之下, 在义理上则是对东晋王坦之《废庄论》的进一步阐发。但王坦之所作的并非是严格的义理上的批评, 简单地以儒批道, 而没有进入道家思想体系中去同情地看待庄子。李磎在“序”中明确指出:“其旨意固佳矣, 而文理未甚工也。且只言其坏名教、颓风俗, 而未能屈其辞、折其辨, 是直诟之而已。庄周复生, 肯伏之乎”。①言下之意, 李磎作《广废庄论》将避免现象、影响层面的泛泛而论和简单批评, 而从庄子思想的内在理论去分析。这一批评的方法和态度无论在哲学史上, 还是思想史上都是可取的。因为在同情地理解的基础上, 才能真正揭示古代人的思想, 批评与发展也都才拥有可靠的根基。
李磎《广废庄论》对庄子提出了四点批评:“观其体虚无, 而不知虚无之妙也;研几于天命, 而未及天命之源也;乐言因任, 而未知因任之本也;穷极性情, 而未尽性情之变也。”②其中对“虚无”、“天命”、“性情”的批评是比较容易看出漏洞的, 我们可以先论述。对“因任”的批评是此文的重点, 也是《庄子》思想中饱受争议、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思想, 我们将
* 感谢台湾师范大学的林明照先生惠寄大作《诠庄与反庄:李磎〈广废庄论〉中的庄学诠释与批判》 (发表于《中国学术年刊》第三十三期, 2011年9月) 。林先生主要是从晚唐思想史背景来看李磎之批评的荀学与玄学背景, 分析其批评的方法、理论及其在思想史上的位置, 而主要不是站在《庄子》的问题意识与理路上对李磎作哲学的回应。他在结论部分列举了李磎批评的不足, 但未具体展开。他说李磎“在批评庄子天命论方面, 仅看到庄子在养生与延寿关系论点上的表面矛盾, 却未能理解这矛盾实际上可在庄子天道自然、万化流行的思想中加以消解;再如李磎在天人关系、性情论上对于庄子的批评, 过于侧重从纵放、因任的角度来理解庄子, 一方面忽略了庄子建立在高度反思与自觉心灵中对于事物采取因应、两行的顺应精神;同时也未能把握庄子那‘造适不及笑, 献笑不及排’ (《大宗师》) , 着眼于当下本真情感展现的情性观点。”本文同意这一论断, 但会从《庄子》的问题意识出发对李磎的批评作出回应, 从《庄子》的背景和理论进行回答与阐发。
①② 《广废庄论并序》 (本文简称《广废庄论》, 见[清]董诰编:《全唐文》第9册, 第803卷, 中华书局影印本, 第8445页。
稍后专门分析。这里先回应李磎对“虚无”、“天命”、“性情”的批评。
关于虚无, 李磎批评说:“虚无用之心也, 必凭于有者。有之得行也, 必存于虚也。有无相资, 不能贵无贱有。”(1)他实际上仍然是针对庄子思想带来的虚无风气进行批评, 只不过, 他想上升到义理上的批评, 所以将“虚”与“有”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接着替换为“无”与“有”的关系。那么, 庄子会同意这样的批评吗?我们可以尝试从《庄子》中汲取相应的资源来回应。
首先, 庄子的“虚”与“有”不是对应的关系, 不是一组概念。“虚”在老子、庄子, 至多可以与“盈”相对。“虚”与“盈”的关系是“少”与“多”的关系, 即《老子》第二十二章说的“少则得, 多则惑。”(2)“虚”是针对“欲”提出的工夫论概念, 即第十六章说的“致虚极, 守静笃。”庄子的观念顺承老子而来, 即“虚而待物者也”的“心斋”工夫。李磎云“虚无用之心”, 也就是“心”之虚无工夫, 这虚无工夫何以凭借“有”呢?如果从逻辑上批判, 这里是没有问题的, 既然要虚静, 就说明心中有杂物。既然要“为道日损”, 就总得有可供“损”的东西。但是, 如果从概念关系来说, “虚”与“无”在庄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无”虽然也可以用作工夫论, 用牟宗三的话说, 就是“无”掉一切杂念, 把“无”作动词看, “它否定的就是有依待、虚伪、造作、外在、形式的东西”,(3)与老子的“涤除玄览”比较接近。但是“无”与“有”作为一组概念来说, 在庄子就不是表示工夫论了, 而是表示宇宙论。
《庄子·齐物论》曰:“未始有有也, 未始有无也”, 他并没有只看到“无”, 也没有割裂有无关系, 只是从宇宙起源论上说明, 没有把“无”看的更重要, 与简本《老子》第40章“天下万物生于有, 生于无”(4)类似。庄子认为, 万物创生的本源, 无论说是“有”, 还是“无”都不是一个圆满的答案, 因为都是可以无穷推演下去的, 所以, 从万物起源的逻辑起点上来说“有”, 说“无”没有什么区别。但从特征上来说, “无”更适合概括未有天地时的状态, 如同更适合概括“道”的无形无名的特征一样。所以《庄子》又言“太初有无, 无有无名。”(5)所以, 庄子并没有割裂有无的关系, 而是在宇宙论层面承认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只是在本源的特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10年代料地栽黑胡椒技术要点.docx
- 2001-2013年满洲里市鼠疫流行特征分析.docx
- 300mw机组空预热器漏风率的分析.docx
- 90号无铅汽油与0号柴油混摩区近似公式的比较.docx
- jk型提升机制动器的设计.docx
- y型液压橡胶橡胶橡胶橡胶橡胶橡胶橡胶橡胶橡胶橡胶橡胶橡胶橡胶橡胶橡胶橡胶橡胶橡胶橡胶橡胶橡胶橡胶橡胶橡胶橡胶橡胶橡胶橡胶橡胶的有限元分析.docx
- ‘戏剧’演出’的’戏剧’的‘戏剧’的’戏剧’的‘戏剧’的’戏剧’中国小剧场戏剧运动的三次浪潮.docx
- 《伤寒杂病论》柴胡类方临床应用探析.docx
- 《伤寒论》从少阳论治郁证.docx
- 《伤寒论》和法形成的原因及内涵.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