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求乞者》一种社会与个人关系的新阐释
一、 社会与个人:深刻思想的深刻化
作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思想家,鲁迅的写作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思想启蒙和社会批判的最有力象征。因此,鲁迅作品的研究和解读大多来自于这一视角,即从时间、民族、社会、现实等方面的理解和分析。这样的理解当然体现了对鲁迅思想与写作的重要历史意义与地位的高度肯定, 但也难免产生了某种遮蔽, 即对其作品中所流露的个体经验和个人情感的遮蔽。好在鲁迅的写作其实并不过多专注于内心情感和个人经验, 其情感和体验往往与社会现实的大问题相连, 因而这种遮蔽事实上也并未造成很大的误读。1980年代以来, 学界不断有人关注和讨论如何将鲁迅“还原”为一个血肉之躯, 关注其内心的黑暗、绝望、虚无、痛苦等等“精神创伤”, 这些讨论和伴随而来的对鲁迅作品的新的理解, 渐渐令鲁迅的阐释史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了。现在已经没有人会否定或是怀疑, 鲁迅的文本中不仅有“社会之痛”, 同时也流露了“个人之伤”。但问题是, 在面对具体的文本时, 如何去辨析这种“社会之痛”与“个人之伤”之间的纠缠交错;如何通过文本分析, 去体会鲁迅在两者之间的“文学”化的处理方式;以及如何透过社会批判的锋芒去体会他的内心痛苦, 并又去深深领会他在个人的痛苦体验中所提炼出来的那些带有普遍性和社会意义的深刻思想。
带着这些问题, 本文选择了散文诗集《野草》中的《求乞者》作为细读分析的对象。之所以选择此篇, 一是因为其在历来的研究中被关注和讨论得很少, 但事实上却大有深意;二来是因为此篇在以往为数不多的讨论中, 出现了阐释上的矛盾与困难, 而这种矛盾与困难的形成, 正源于未能准确把握其中的“社会之痛”与“个人之伤”的关系。本文希望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一种新的阐释, 并以此为例, 展开有关鲁迅写作中的“社会”与“个人”关系的探讨。
《求乞者》是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第三篇, 与《野草》中很多更为晦涩深幽的篇章相比, 《求乞者》看上去算是比较明白易懂的。它描写了两个在深秋北京街头“四面都是灰土”的环境中行乞的孩子, 他们有求乞的表情和腔调, 却“并不见得悲戚”。“我”对此心生“憎恶”与“烦厌”, 决心“我不布施, 我无布施心, 我但居布施者之上, 给与烦腻, 疑心, 憎恶。”1
这篇似乎好懂的短章其实并不简单, 多年来一直令研究者有所困惑。即如孙玉石先生所说:“了解了字面上的意义, 不等于就弄清了作者在创作中赋予它的深层的内涵。”2他本人早先认为这篇散文诗主旨是“着重社会批判的层面”, 后又修正为“表现作者内心的生命存在的哲学”, “揭示自身内心世界的矛盾和阴暗面, 但又进行‘绝望的抗战’”3。之所以如此, 就是由于感到此篇流露出来的对于“求乞者”的憎恶之情与鲁迅的一贯思想大相径庭。
问题的确如此。
首先, 如果将乞儿们作为社会最底层的穷苦人来看待, 那么, 鲁迅是绝不可能对之“烦腻”和“憎恶”的, 这与他的最基本的人道主义观念完全相悖。更何况, 他描写的是两个行乞的“孩子”, 即便现实中真的存在这样冷漠麻木的职业化小乞丐, 鲁迅对他们也一定是抱有复杂的同情和怜悯, 绝不至于产生那样深刻的憎恶和厌烦。这不可能是那个曾经呼喊“救救孩子”的鲁迅的态度, 何况他在此后的作品中还一再表示:“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大人的坏脾气, 在孩子们是没有的。后来的坏, 如你平日所攻击的坏, 那是环境教坏的。原来却并不坏, 天真……我以为中国的可以希望, 只在这一点。”4事实上, 鲁迅对于人道主义、进化论的信仰一直贯穿了他的一生, 而对青年和孩子的爱护, 以及对于“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的关切与悲悯, 更是他终生未变的情感根基。因此, 突然对于两个职业乞儿表现出那样激烈的反感情绪, 肯定是事出有因, 借题发挥。
此外, 即便退一步说, 鲁迅是在藉此表达一种对于奴隶性——包括对求乞者的缺乏抗争和对路人的麻木冷漠——的强烈批判, 那么他又为什么要把这样一篇针对现实与世态的文字编入他“写自己”的“野草”系列呢?5而且, 这样一个完全可以直接表达出来——并且也被鲁迅多次表达过——的批判性题旨, 有什么必要要以“灰土”之类的文学笔法来加以装饰和迂回, 并且在结构上回旋往复、精心营造, 形成了一种非常文学性的曲折的抒写方式呢?他为什么不以他一贯的“匕首”、“投枪”式的杂文方式来完成它呢?
这些都是绕不过去的问题, 不回答这些问题, 就无法真正理解《求乞者》的涵义, 也就无法洞悉鲁迅通过这篇散文诗的写作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和情绪。
二、19 第一次使用“u3000”的麻黄
《求乞者》写于1924年9月24日, 发表于12月8日《语丝》周刊第4期上。与之同期刊发的还有《影的告别》和《我的失恋》, 这三篇文章被冠以“野草二~四”的总题。其中, 《影的告别》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08-2012年美国faf审定的药物化学类新药统计分析.docx
- 20092015年全国地铁建设规划课题研究.docx
- 2011年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docx
- 2012年全球药物最新上市药物.docx
- 2012年美国新药授权和剂型研究.docx
- 2013年美国fafsfawoncawoncawoncawonca2013年全球新药研发报告第一部分新药及生物制品 (Ⅰ) .docx
- 2013年美国fafsfawoncawoncawoncawonca2013年全球新药研发报告第一部分新药及生物制品 (Ⅱ) .docx
- 2013年美国fafsfawoncawoncawoncawonca2013年全球新药研发报告第一部分新药及生物制品 (Ⅲ) .docx
- 2014年我国保健食品行业获批情况分析.docx
- 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克里唑替尼的靶向治疗.docx
- 2025-2026学年高考二轮复习:重点概念+名词解释+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 2025-2026学年高考二轮复习:重点概念+名词解释++高中历史纲要(下).docx
- 2025-2026学年高考一轮复习:中国史易错概念(统编版).docx
- 2025-2026学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统编版中外纲要史下2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件.pptx
- 16 探究小说的主旨意蕴2025-2026学年语文一轮复习.docx
- 湖南省长沙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卷(原卷版及解析).docx
- 易混淆近义词辨析2025-2026学年语文一轮复习.docx
- 复习提纲:中国史知识梳理-2025-2026学年高考历史复习.docx
- 2025-2026学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统编版中外纲要史下2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课件.pptx
- 文言文虚词+课件2025-2026学年语文一轮复习.pptx
最近下载
- 国家开放大学《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形考任务5(实训五)参考答案精品.pdf VIP
- 《After Effects 2024+AIGC影视后期制作(微课版)》全套教学课件.pptx
- 新课标解读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pptx VIP
- 饭店预结单小票模板.docx VIP
- 骑行驿站运营方案.pptx VIP
- 《旅游政策与法规》教案 第3课 旅游法律责任与纠纷处理.pdf VIP
- 非煤矿山采场及边坡稳定安全技术措施.pdf VIP
- 人工流产教学课件.ppt VIP
- 台湾台独问题.pptx VIP
- Unit 2 Numbers (教学设计)新交际英语一年级上册(新教材).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