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医学生的德与德培养
中医学的道德素质是新时期美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培养热爱病人、救亡救人的美德道德习惯,对中国传统的医学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古代医学对于生生学的影响
古代医学生多以师徒传授的形式培养,老师在择徒授艺时,首先重视的是学生的人品,主张学医以医德为中心,医德至上。认为医家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方能够为病人施仁术,否则,即有可能“挟技以邀财,吝术以自贵”。因此,并不是向任何人都可以传授医学的。春秋战国《黄帝内经》记载,医学是“精光之道……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 魏晋杨泉的《物理论·论医》讲到:“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M]. 平津馆存版,嘉庆十年刻.15.)清代费伯雄认为:“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
古人对医学生的挑选十分严格,学生必须是品德高尚,聪明好学,才可能获选。否则,绝对不教。长桑君收扁鹊为徒,是经过“出入十余年”的观察,发现“扁鹊非常人”,“非常人”是指有道德修养和聪明才智的人,也就是说扁鹊具备学医的条件,长桑君才收他为学生,并把全部秘方传授给他。公乘阳庆为西汉名医,轻易不收授学徒,但当他看到淳于意酷爱医学,对待老师又很恭敬,便破例收他为学徒4。金代名医李杲,为将医术传授于后人,遍访亲朋好友,寻求品学兼优的学生。有人讲罗天益“性行敦朴,尝恨所业未精,有志于学”。当他第一次与罗天益见面时,劈头就问:“汝来学觅钱医人乎?学传道医人乎”144?直到罗天益回答说:“亦传道耳”,他才收罗天益为徒弟。明代中央设有“太医院”,地方府州县设有学校,学生多由医家子弟选入,称为“医丁”。同时也从各地的医官、医士中挑选优秀者保送到太医院考试,合格者方得选入读书,从而保证这支队伍的质量。 历代医家择徒授艺,都要挑选心诚意专的人。即使是名医的子孙,也不一定都能克绍萁裘,继承家学。明代儿科医家万全,其十个儿子,没有一个子承父业。清代名医叶天士曾谆谆告诫他的儿子:“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书万卷,而后可以济世……子孙慎勿轻言医。”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招收本科生,主要是以高考分数决定的,至于学生本人是否适合当医生,校方并未过多地考虑。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医学院校招收学生,从第一关就忽略了“廉洁淳良”人品的考查,这就很难保证招收的学生都适合做医生。因此,古代重视医学生人品的作法今天仍需继承。医学院校的学生,既要成绩一流,也要人品一流,保证走进医学院校的学生品学兼优。
2 以知人行,学识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习惯
师道传承是中医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医德作为一种伴生于中医药学术的道德文化,同样具有明显的师道传承特征。师徒传授决定了老师在培养徒弟医德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晋代葛洪认为“夫务学不如择师”,要学习医学本领,济世救人,“决须好师,师不足奉,亦无由成也。”“未遇名师而求要道,未可得也。”其论述既强调了学生拜“好师”的重要性,也强调了老师培养徒弟医德品行身教、事教并重的重要性。
我国历代名医济世救人、博极医源的医德精神,为中医身教、事教的教育模式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医圣张仲景年轻时曾得名医何 、张伯祖的真传。何 博学多识,素以知人著称,被人誉为“先知独觉,言无虚发”。张伯祖“性志沉简,笃好方书,精明脉证,疗病十全”。在封建社会,大多数医生都将医术视为谋生的手段而不外传,像何 、张伯祖将经验倾心传授给他人的医生则不多见。张仲景受老师的影响,也甘愿将经验传授给徒弟。张仲景授徒多人。其中杜度、卫凡等人,亦皆成为明医。据《太平御览》引《张仲景方序》载:“杜度……仲景弟子,识见宏敏,器宇冲深,淡于骄矜,尚于救济。事仲景,多获禁方,遂为名医。”又载:“卫凡,好医术,少师仲景,有才识,……皆行于世。”足见他们在张仲景的言传身教下,既学到了高超的医术,又培养了高尚的医德。名医罗知悌带徒朱丹溪时,抱病教学、治病救人,对患者宽心解难、供其食宿,与其钱财,身心并治。朱丹溪对此耳濡目染,受到极大的教益。朱丹溪成为闻名遐迩的名医后,其“仁术”风范深深影响了弟子戴原礼。戴原礼描述老师“四方以疾迎候者,无虚日,先生无不既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由于师徒接触密切,若老师能够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听其言、观其行,就能从中既学到治病救人的本领,又受到良好医德品行的熏陶,而使中医薪火世代相传。目前,我国中医教育主要是院校式教学,师生接触时间有限,老师主要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只做到了“授业”,并未做到“传道、解惑”。毕业实习时,又因大多数学生忙于考研而疏忽临床实习,带教老师难以通过临床实践培养学生关爱病人及工作的责任心。因此,教师要创造与学生相互交流、沟通的机会,引导学生成为医德高尚的医生;同时尽早带学生接触病人,将课堂教学和医疗实践有机结合,通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