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江口海洋底泥上甲藻孢囊密度分布与生物多样性
紫色斑点是指失去鞭毛和游泳能力的非动细胞。甲藻孢囊在许多甲藻生活史中都存在,以使甲藻度过不良的生活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后,在环境条件再度适宜的时候可重新萌发成营养细胞。所以孢囊的存在是浮游植物生物量季节性增减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形成孢囊的甲藻往往在赤潮爆发的后期形成孢囊,保存下来的孢囊再次萌发时便很可能成为新一次赤潮发生的种源。所以详细调查赤潮高发区孢囊的数量分布情况可以帮助解释赤潮的生消机制,对于赤潮研究工作和预报监测工作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Qi Yuzao,王朝晖,顾海峰先后对长江口海域底泥中的甲藻孢囊进行过研究。本文采集2004年位于长江冲淡水锋面附近的赤潮高发区内10个站点分层泥样进行研究,调查长江口海域甲藻孢囊种类组成和分布的最新情况。
1 泥样中孢囊的测定
于2004年4月初在长江口赤潮高发区(E 122°~123°30′,N 29°~32°)D1~D10站点(图1),用采泥器采集0~15 cm的底泥样品。按照表层(0~6 cm),中层(6~9 cm),底层(9~15 cm)把每份底泥分成3份,用塑料袋密封,做好标记,于4℃下黑暗保存,直到实验分析。把每份泥样分成适量的两份,一份在70℃的烘箱中24 h烘干测定底泥的含水量;另一份采用筛网过滤法处理,用过滤海水悬浮溶解泥样,超声波细胞破碎机震荡30 s,分别以125μm和20μm筛网过滤,取两筛网中间的部分,转移到表面皿中,旋转表面皿使液体涡旋,ue06e或墒用盛有过滤海水的洗瓶喷射,这样沙子等较重的物质很快沉于底部,将上清液移入小塑料瓶中,为达到好的效果可反复几次这样的操作,最后把液体定容到10 mL,作为孢囊分析的样品。
观察时,先进行定ue06e性墒分析,大致了解该海区的孢囊种类;然后进行定量分析并计数,取100μL孢囊样品液体于计数框上,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计数,重复3次,取平均值。孢囊密度以每克干重底泥中的孢囊数(cysts·g-1DWt)表示;Shannon-Weaver指数表示生物多样性的大小。
2 ue06e除果
2.1 产材料类孢囊种及密度
本文研究了长江口10个站点,3个层次中的底泥”样品,分析甲藻孢囊在长江口海域的分布情况。表1显示了甲藻孢囊在各站点的分布情况以及孢囊的生物学学名、中文名称。本次调查分析鉴定出分属于6大类的24种甲藻孢囊,包括原多甲藻类孢囊13种,膝沟藻类孢囊4种,钙质类孢囊1种,裸甲藻类孢囊3种,翼藻类孢囊2种,Tuberculodinioid类孢囊1种。以异养型孢囊为主,有16种,种类数是自养型孢囊的2倍。并发现两种产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孢囊,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除D6站点以外,亚历山大藻在其他站点都有分布但密度较低,为0~118cysts·g-1DWt之间,平均密度为15 cysts·g-1DWt;链状裸甲藻在6个站点有分布且数量很少,平均密度仅为4 cysts·g-1DWt。10个站点甲藻孢囊的种类数在11~18种之间,除D3、D5站点种类数较低以外,其它站点种类数变化不大(图2)。不同层次中甲藻孢囊种类数变化不大。
2.2 甲藻孢囊密度和生物多样性
10个站点甲藻孢囊平均密度在189~846 cysts·g-1DWt之间,远离河口的D6站点有一个明显的最高峰,而最北部的D1站点孢囊密度最低,仅为189 cysts·g-1DWt。孢囊数量分布从西北到东南方向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图2)。异养型原多甲藻类孢囊为调查海域的最优势种群,平均密度为157 cysts·g-1DWt;钙质类的斯氏藻(Scrippsiella sp.)孢囊是第二大种群,平均密度为123c cysts·g-1DWt。
10个站点的Shannon-Weaver指数变化范围在2.57~3.27之间(图3)。各站点甲藻孢囊的密度分布与种类数相关系数r=0.48,与Shannon-Weaver生物多样性相关系数r=-0.72,说明各站点孢囊的密度与种类数相关性不大,但与Shannon-Weaver生物多样性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海区的甲藻孢囊数量主要来自几个优势种类。由实验所得的数据可以看出,海区中Scrippsiella sp.,Protoperidinium cf.avellanum,Gonyaulax spinifera,Polykrikos schwartzii,kofoidii complex为海区的明显优势种,占海区甲藻孢囊总数的73.6%,可见这四种甲藻孢囊的数量丰度对海区总孢囊数量起决定作用。
表中底3层泥样中甲藻孢囊密度分别为351 cysts-1·g DWt,412 cysts-1·g DWt,432 cy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