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井风塔外结构优化及阻力特性研究.docx

竖井风塔外结构优化及阻力特性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竖井风塔外结构优化及阻力特性研究 ? ? 陈 嘉 王 文 孙三祥 (1.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渭南 714000;2.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兰州 730070) 0 前言 隧道施工、运营通风中,有效地利用竖井自然通风来辅助隧道本身的机械通风,可以提高通风效果,节约能耗[1,2]。 国内外学者对隧道通风研究做了大量理论和试验研究。张恒等[3]以锦州地下储油洞库群和官田隧道的施工通风为依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测试对竖井自然通风效应的影响参数进行了研究。Chuangang F 等[4]采用大涡模拟方法研究了强环境风对自然通风条件下隧道火灾的影响及竖井内“烟囱效应”烟气运动规律。张亚琴等[5]以诱导通风量及热水换热温差为试验指标,选取竖井高度、竖井通道直径、入口水温及水流量作为四个试验因素,研究竖井通风系统中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程度,通过极差分析方法对各试验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正交试验方案设计。朱培根等[6]采用CFD 方法,对25 种竖井送排风组合进行了模拟,分析了不同送排风组合隧道内的通风效果。姜童辉等[7]通过开展小尺寸实验以及FDS 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纵向通风对不同高度竖井的排烟影响并确定最佳通风风速。通过分析纵向通风风速、竖井高度对吸穿现象、边界层分离的影响规律,讨论了吸穿现象的临界条件。Fan 等[8]通过大涡模拟(LES)研究了竖井上方环境风对隧道自然通风效果的影响,通过系统地改变竖井上方的环境风速和隧道纵向风速,对烟气运动特性进行了详细研究。王文[9,10]等采用FLUENT 软件,分析了隧道竖井位于隧道纵向不同位置时隧道内风速及流场分布规律,根据竖井风塔在不同结构工况下的出量及流场分布对竖井结构进行优化计算。对于隧道竖井通风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竖井自然通风及排烟领域,同时对竖井直径、高度、设置位置等也有较多研究,但对于竖井出口外结构流场及其与竖井出流关系的研究较少。 研究依托于当金山隧道工程实际,对竖井结构进行优化,采用数值模拟软件Fluent,选用RNGk-ε湍流模型,对不同竖井结构下的通风效果进行模拟研究,分析不同风塔外结构下隧道竖井外部流场分布及阻力特性关系,提出一种最为合理的竖井风塔外结构模型,为隧道通风及节能提供参考依据。 1 模型建立 当金山隧道全长20.14km(隧道进口高程为2864.83,出口高程为3107.00),隧道通过区海拔在2600-4000m 左右。隧道除进口段470m 为双线车站隧道,其余洞身为单线隧道。全隧道除出口段224.18m 位于R-1600m 的曲线上外其余均位于直线上,隧道洞身坡度依次为6‰/570m、12.3‰/19200m、7‰/370m 的单面上坡。隧道建设初期为缩短高海拔独头施工通风距离,隧道中部设置了2座通风竖井,竖井采用圆形断面外径为3.0m,运营期间1 号竖井封闭,2 号竖井作为永久的防灾救援风道使用。由于环境风速对竖井风塔出流有很大的影响,故研究主要针对不同竖井外型结构在不同环境风速下出流量及流场分布规律。隧道主体建筑如图1所示。 图1 隧道主体建筑示意图Fig.1 Main building diagram of tunnel 1.1 物理模型 采用CFD软件分别对无竖井风塔、圆柱风塔、矩形风塔和凸台状风塔进行简化建模,底座h=0.2m,风塔高H=2m,最薄壁面厚度δ=0.2m。竖井内断面为圆形断面,外径R=1.5m。计算区域(长×宽×高)50×40×20 m。风塔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风塔几何结构Fig.2 Tower geometry 1.2 数学模型 采用基于Navier—Stokes 方程的风流模型,选取RNGk-ε湍流模型使方程组封闭。隧道竖井及外环境空气湍流流动与气体扩散用到的控制方程有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湍流动能k方程、湍流动能耗散率ε方程。 连续性方程: 动量守恒方程: 湍流脉动动能k方程: 湍流动能耗散ε方程: 由湍动能k和耗散率ε共同决定了湍流密度μt: 式中,ui为速度分量,m/s;ρ为流体密度,kg/m3;G表示由于平均速度梯度而产生的湍动能;μ为层流动力黏性系数,Pa·s;μt为紊流动力黏性系数,Pa·s;σk和σε分别对应湍动能k与湍流耗散率ε的Prandtl 数,c1、c2与cμ为经验常数。最终选择c1、c2、cμ、σk、σε的值为:c1=1.44,c2=1.92,cμ=0.09,σk=1.0,σε=1.3。 1.3 边界条件 (1)入口边界:竖井底部为压力入口P=10Pa,环境风入口为压力入口,对应风速环境风速:ve=1、2、3、5、7、9m·s-1。 (2)出口边界:环境风出口边界为压力出口P=0Pa。 (3)壁面边界:地面为无滑移恒温边界,温度T=298K

文档评论(0)

智慧IT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微软售前技术专家持证人

生命在于奋斗,技术在于分享!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0日上传了微软售前技术专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