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竖直振动激励下颗粒毛细上升行为研究*
?
?
于天林 凡凤仙2)?
1) (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 200093)
2)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动力工程多相流动与传热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3)
竖直振动激励下颗粒毛细上升现象为颗粒物料的提升、输运和采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路径.然而,已有颗粒毛细上升行为研究仍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缺乏对重力加速度、水平振动分量、颗粒粒径分布影响的深入探究.针对这些问题,采用离散元方法,对不同操作条件下颗粒毛细上升现象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并对颗粒最终毛细上升高度和平均毛细上升速度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低重力条件下,颗粒毛细效应仍能发生,颗粒最终毛细上升高度和平均毛细上升速度随重力加速度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颗粒最终毛细上升高度对水平振动分量的变化不敏感,而平均毛细上升速度随水平振动分量的增大而增加;在平均粒径相等的情况下,粒径服从高斯分布的颗粒比单一粒径颗粒的最终毛细上升高度最大值对应的临界管径更大,并且同处于堵塞效应影响的管径区域时平均毛细上升速度也更快.
1 引言
颗粒物质是指粒径大于1 μm 的大量离散固体颗粒组成的宏观复杂体系,其具有对外界微小作用的敏感性、非线性响应和自组织行为等[1,2].特别是,竖直振动激励下颗粒物质能够表现出复杂而奇特的动力学行为,例如:竖直振动颗粒床中颗粒的隆起和对流[3-5];竖直振动U 形分割容器或U 形管中颗粒由一侧向另一侧的迁移[6-8];竖直振动激励插入静止颗粒床中的细管时颗粒毛细上升行为[9-11]等.这些行为难以通过传统的流体力学、固体力学以及凝聚态物理理论进行解释,因而成为当前工程热物理、离散相动力学、凝聚态物理等多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和研究热点.
对插入静止颗粒床中的细管施加竖直方向正弦振动激励作用,在一定的振动强度下,颗粒在管内逆重力上升,并最终形成一个稳定颗粒柱高度,鉴于这一现象与与液体的毛细效应类似,被称为颗粒毛细效应[11].该现象为颗粒物料的提升、输运和采集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具有工程应用的潜力,因而备受关注.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此开展了一系列实验观测、理论分析和离散元模拟研究,探讨了振动条件、几何参数、颗粒粒径对颗粒毛细上升高度和速度的影响[9-23],分析了颗粒毛细上升的“空穴填充”机理[21],发现了颗粒毛细上升的内在物理机制—颗粒对流[11-14],提出了颗粒毛细上升高度的理论模型[23]等.
然而,由于颗粒毛细上升过程机理复杂、影响因素繁多,在颗粒毛细上升行为研究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首先,已有研究集中在开展地面实验或在地面重力加速度下开展数值模拟,考察无量纲振动强度(最大振动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对颗粒毛细上升的影响规律,低重力条件下颗粒毛细效应的文献报道仅见Kawamoto 等[20]在重力加速度g=1.6 m/s2情况下数值模拟得到的颗粒毛细上升高度随时间的演变,尚缺少颗粒毛细上升行为受重力加速度影响的深入探究.其次,实际的竖直振动系统中,由于扰动的存在,微小的水平振动分量难以避免,已有对竖直振动U 形管中颗粒迁移行为的研究表明,水平振动分量的存在有利于颗粒由一个分支向另一个分支的迁移[8],然而水平振动分量对颗粒毛细上升行为的影响特性尚未被研究.再者,已有颗粒毛细上升行为研究采用的颗粒均为单分散颗粒,多分散颗粒的毛细上升行为有待研究.
鉴于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基于离散元方法,对竖直振动激励下颗粒毛细上升行为开展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低重力与地面重力条件下颗粒毛细上升过程,揭示颗粒最终毛细上升高度与平均毛细上升速度随重力加速度、水平振动分量的变化规律,考察粒径分布对颗粒毛细上升动力学的影响特性,以期为振动体系下颗粒的动力学行为研究提供参考.
2 离散元模型与数值计算方法
2.1 离散元模型
离散元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将颗粒物质视为离散颗粒的集合体,每个离散颗粒的运动都服从牛顿第二定律,通过求解各颗粒的运动过程,获得颗粒系统的整体行为规律.针对颗粒毛细上升行为发生的系统,考虑颗粒间接触力、颗粒受到的重力、切向接触力产生的力矩和滚动摩擦力产生的力矩,建立描述颗粒运动的离散元模型.颗粒系统中任意颗粒i的运动方程可写为:
式中,mi为颗粒i的质量,vi为颗粒i的速度,t为时间,N为与颗粒i相接触颗粒的数目,Fn,ij为与颗粒i相接触的颗粒j对颗粒i的法向作用力,Ft,ij为颗粒j对颗粒i的切向作用力,g为重力加速度,Ii为颗粒i的转动惯量,ωi为颗粒i的角速度,Mt,ij为颗粒j对颗粒i的切向作用力产生的力矩,Mr,ij为颗粒j对颗粒i的滚动摩擦力产生的力矩.
分别采用黏弹性接触模型与修正的Cundall-Strack 模型计算颗粒间的法向作用力[24]与切向作用力[25],依据定量恒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销售行业述职报告5篇.docx VIP
- 英语必备词汇(思维导图版).doc VIP
- 汽油、柴油仓储及50万吨_年甲醇汽油调配添加剂调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润油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doc VIP
- GB T 3810.14-2016 陶瓷砖试验方法第14部分 耐污染性的测定.docx VIP
- AIAG 第三版APQP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培训教程-学员版.pdf VIP
- 文件检验相关知识试卷涵盖检验准备鉴定等内容.doc
- 人教版初中化学知识总结.pdf VIP
- 2024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学专任教师岗位招聘3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工业碳排放绩效研究.pptx VIP
- 瓦楞纸板箱生产环境质量控制手册与程序汇编指南.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