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油茶叶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近年来,油茶叶片萎缩,导致果实和叶片掉落,严重影响了油茶生长,导致油茶产量下降,损害了当地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油茶叶枯病主要危害油茶叶、芽和果实。一般病株率为30%~50%,病害严重的达到90%以上;果的发病率为25%,病害严重的达到40%以上。该病引起油茶落叶、落果,最终影响油茶的产量和质量。李河等人对油茶叶枯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孢子形态观察,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进行了鉴定,最后确定引起油茶叶枯病的病原菌为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即小孢拟盘多毛孢菌。然而,目前有关油茶叶枯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尚未见诸报道。为此,笔者对影响油茶叶枯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温度、光照、pH值和培养基进行了研究,以期了解油茶叶枯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为油茶叶枯病的前期研究奠定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表面
油茶叶枯病病叶采自湖南省油茶示范基地。
1.2 方法
1.2.1 培养优势菌
取油茶叶枯病叶病健交界处组织,洗净病斑,表面晾干,用75%的酒精涂擦病斑,在无菌操作台中将发病组织依次放入75%的酒精,用0.1%的升汞消毒,无菌水冲洗3次,置于PDA平板上,20℃恒温下保湿培养6 d后用接种针转接至PDA平板上培养4 d,筛选出优势菌,将优势菌纯化3次后获得纯培养物。分离菌株保存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微生物菌种室内。
1.2.2 油茶叶从分生孢子盘培养
将纯化后得到的分离物转移至PDA培养基上继续培养,分生孢子盘(小黑点)产生后,用灭菌的挑针于灭菌的蒸馏水中挑取分生孢子盘,用挑针压破分生孢子盘使分生孢子释放出来,从而得到孢子悬浮液,其浓度为107~108个·mL-1。取健康的油茶叶,用灭菌小刀划一道10 mm的伤口,用取液器吸取10 μL孢子悬浮液至油茶叶伤口上,用无菌水代替孢子悬浮液作对照,用湿润的棉花覆盖伤口,外面用1 000 mL的烧杯罩住整片叶,在20~25℃下进行保湿培养。观察是否有症状出现及症状扩展情况,实验重复3次。
1.2.3 不同温度对菌落直径的测定
将活化的油茶叶枯病菌转接于PDA平板上,27℃下培养5 d,用打孔器从菌落边缘打取直径为6 mm的菌饼,将菌饼移接于PDA培养基上,然后分别置于0、5、10、15、20、25、27、31℃共8个温度梯度进行恒温培养,每个处理重复3次,第5天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的直径。
1.2.4 ph值对菌落直径的影响
用无菌NaOH(1 mol·L-1) 和HCl(1 mol·L-1) 调节PDA培养基的pH值,使之分别为4、5、6、7、7.5、8、9,并制成PDA平板,然后将6 mm的菌饼分别移接于不同pH值的培养基上,于25℃进行恒温培养,每个处理重复3次,第5天后测量菌落的直径。
1.2.5 灯光石构成水源
在PDA培养基平板上,接入直径为6 mm的菌饼,用普通日光灯(36 W,距离20 cm)作为光源。实验设连续强光光照、普通光照、12 h光暗交替、连续黑暗共4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于25 ℃恒温箱中培养,第5天后测量菌落的直径。
1.2.6 碳源的种类
以PDA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分别采用葡萄糖、可溶性淀粉、蔗糖作为碳源。不同碳源的培养基各3 皿,每皿接入直径为6 mm的菌饼1个,放于25 ℃恒温箱中培养,第5天后测量菌落的直径,pH值恒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生孢子盘的形态特征
油茶叶枯病原菌培养菌落近圆形,表面覆盖着粉红色茸毛状的气生菌丝,从培养皿背面可见菌落因分泌色素而呈橙黄色。20℃培养5 d后,菌落里面和菌丝表面可见散布的黑色小点即分生孢子盘。在显微镜下观察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分生孢子为纺锤形,5个细胞,长(18.5~20.5) μm×(6.4~7.0) μm;中间3个细胞呈橄榄色,3个有色细胞中的2个颜色较深,长12.8~16.4 μm,两端细胞为淡色;4个隔膜均为真隔膜,孢子顶端有2~3根不分支的附属丝,长15~17 μm;分生孢子梗较长,呈淡色,不分支,无隔膜。病原菌孢子的形态特征如图1所示。
2.2 分离的活性成分
将分离物接种到油茶叶15 d,接种叶出现了和初始感染的油茶叶一致的症状,对照没有症状出现的油茶叶,将接种发病油茶叶的病斑再一次分离,所得分离物的形态与第1次得到的分离物菌落一致,产生的分生孢子的形态也与第1次分离的分生孢子一致。
2.3 最适宜温度的确定
实验结果表明:油茶叶枯病病原菌菌丝在5~31℃之间均能生长,其中27℃的温度为菌丝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在此温度下菌落直径达到了最大值,为65.28 mm;23~28℃的温度为菌丝生长的较适宜温度,接种第5天后菌落直径都在35 mm以上;当温度大于27℃时,菌丝生长开始减缓。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情况如图2所示。
2.4 净生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