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老子的美.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论老子的美 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他对美的评价是中国古代人们对美的初步探索。他的美论是基于其道的哲学体系的,并以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学史上,老子曾被视为“美”的否定者。罗根泽在其《中国文学批评史》里明确指出:老子“反对美”,“反对‘美言’”,“反对美的观念”,“所以老子在中国批评史上,只是一个消极的破坏者”。罗先生的话是有代表性的。其实,老子固然反对人为的艺术,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但他并没有否认“美”的存在,并没有把“美”的概念驱逐出人类的认识王国,只不过他的“美”有特殊含义罢了。《老子》一书八十一章,共有六章用到“美”这一词语,毫无例外都是褒义词,从字面上讲都是完美而无缺陷的意思;从本质上看,它们都是以信从自然、无所作为的无为主义为特征的。虽然老子的“美”有着浓厚的哲学色彩,但不可否认,在客观上它也具有一定的美学意义。无论在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上,在审美对象的选择上,还是在审美创造上,老子的美论都有它特殊的意义。所以,认为老子“反对美的观念”,是“美”的否定者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老子认为美的东西是无为的和自然的,美和恶是相反相成的,美有功利价值;他的美学思想开启了重自然、朴拙的美学传统。 一、 “信”字“申”,为“美言不信” 《老子》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认为老子是“美”的否定者的中心论据就是本章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一句。对这一句的传统的解释是“真实的言词不华美,华美的言词不真实”,或“真话不漂亮,漂亮的不是真话”。表面看来,这一解释十分畅达,老子既然反对人为的努力,理所当然也当反对华美的言辞。再者,这又合于“巧言令色”、“华而不实”、“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等成语所表达的思想。其实,考察一下“信”字的句中义,再细玩本章文意并联系老子的根本思想,便不难弄清“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一句的真正意思:申说的言辞并不完美,完美的言辞无须申说。 文中的“信”同“申”,是“表明,申说”的意思。“信”与“申”通用,先秦两汉古籍习见。《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戮力壹心,好恶同之,信罪之有无。”杜预注:“信,明也。”《吕氏春秋·禁塞》:“上称三皇五帝之业以愉其意,下称五伯名士之谋以信其事。”高诱注:“信,明也。”以上诸“信”字都通“申”,意为“陈述,申明,申饬”。又高亨《古字通假会典·信字声系》“信与申”条更是搜罗了大量的实例:“《大戴礼·保傅》:‘所以能申意至于此者,由得士也。’《贾子新书·胎教》、《韩诗外传》七、《说苑·尊贤》申作信。《谷梁传·隐公元年》:‘信道而不信邪。’范注:‘信,申字,古今所共用。’《国语·晋语一》:‘而信其欲。’韦注:‘信,古申字。’《史记·管晏列传》:‘而信于知己者。’《索引》:‘信读曰申。’《汉书·刘向传》:‘恐不得自信。’颜注:‘信读曰申。’《后汉书·桓帝纪》:‘令谦白守道者得信其操。’李注:‘信音申,古字通。’”申又引申为“重复、反复”的意思,如《易·巽卦》云:“重巽以申命。”又如《尚书·尧典》云:“申命羲叔。”《传》:“申,重也。”更重要的例子,如王先谦《庄子·盗跖集释》:“无耻者富,多信者显。”成玄英疏:“多信,犹多言也。无耻贪残则富,多言夸伐则显。”“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信”也当通“申”,作“申述、说明、多言、重复说明”讲。 以上用大量的例子说明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信”字通“申”,作“表明,申述”讲的可能性。联系下文的“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以及这一段的主要意思“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我们不难看出老子在这里论述的是“美”(“美言不信(申)”)、“善”(“善者不辩”)、和“真”(“知者不博”)的本质特征:处弱守柔,“为而不争”。主观上“不争”却无心栽柳柳成荫地带来了需“力争”才能得到的客观结果——“己愈有”。具备了真、善、美这三种品质的人就是得“道”(“道法自然”)的人,也就是老子所谓的“圣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此,从行文逻辑上看,“信”当解作“申”,“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意思就是:申说的言辞并不完美,完美的言辞无须申说。如果像通常所理解的那样,把“信”解作“真实的”讲,不但有悖于美学常理,也有悖于日常生活的常识。“信(真)言不美,美言不信(真)”,其在语言上预设:虚假的言辞是美的,美的言辞是虚假的,显然这是有悖于我们的生活常识的。这种常识也是为与孔子同时代的人所认识到的。《礼记·表记》引孔子语“情欲信,辞欲巧”(这里的“巧”是美的意思),表达的观点是:言语的美和信是可以统一并且是常常统一在一起的。其观点正好和“信(真)言不美,美言不信(真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