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贵州贵州高原四师五家寨地质环境及水文地质特征
新黔黔高速客运铁路新建通道位于贵州高原贵州北部山区与四川盆地南部的连接带。由于结构复杂、结构运动强烈、冰川作用显著、溶蚀和剥离,形成了独特的陆地形态景观。它属于贵州省北部的中山峡谷。
1 第四系崩坡积层及隧道洞身地形
勘查区隧道进口位于松坎河右岸新场街上一单面斜坡中下部。210国道在河流左岸顺流而下, 当地居民沿两侧集居。进口处斜坡坡体总体上呈N64°E展布, 与隧道轴线大角度相交, 其倾向约为296°。地形坡度较平缓, 一般介于15°~25°之间, 表层多被第四系崩坡积层 (Q4c+dl) , 厚度一般0~2m左右, 主要由松软土 (粉质粘土) 组成, 坡体植被发育, 多为灌木。
隧道洞身主要穿越凉风垭山体, 属娄山山系。山体总体上呈NE~SW展布, 山形地势, 东西高南北低, 岭北山沟发育, 地形复杂, 属构造剥蚀-溶蚀中山地貌。岭南紧贴桐梓河, 山势舒缓, 属构造剥蚀-溶蚀低中山-河谷侵蚀堆积地貌。区内的相对低点为山体NE侧的松坎河, 海拔标高约为520m, 相对高点为隧址区东侧的大营上, 海拔标高约为1720m, 其相对高差约1200m。
隧道出口位于后泥坝沟右侧斜坡下部, 该斜坡坡体总体上呈N65°E展布, 与隧道轴线大角度相交, 其倾向约为155°。自然坡度一般介于20°~30°之间, 斜坡零星覆盖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 主要由松软土 (粉质粘土) 组成, 多被当地居民开垦为耕地。
2 岩溶地貌分析。据外部地理位置上,
区内地貌的发育受构造和岩性的控制明显, 山脉、谷地的展布方向与构造线吻合一致, 山体连绵起伏, 局部形成悬崖陡壁, 其地势险要。区内地势总体上呈东北高、南西低, 东北部以碳酸盐岩为主, 石峰林立, 洼地、漏斗、竖井、盲谷等岩溶地貌景观比比皆是, 暗河、溶洞十分发育;而南西部以砂岩与泥岩互层为主。
2.1 中上统及中下统构造及分类
勘查区在走向上地层岩性复杂。土层一般厚度在0~15m, 主要分布于河床、阶地、斜坡坡足及平缓地带, 分布面积小。而基岩则大面积出露, 从新到老为:第四系粉质黏土 (Q4dl+el) 、漂卵石土 (Q4al+pl) 、滑坡堆积层 (Q4del) 、块碎石土 (Q4c+dl) , 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 (J3p) 、中统遂宁组 (J2sn) 、中统上沙溪庙组 (J2s) 、中统下沙溪庙组 (J2xs) 、中下统自流井群 (J1-2z) , 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 (T3xj) 、中统狮子山组 (T2sh) 、中统松坎组 (T2s) 、下统茅草铺组 (T1m) 、下统夜郎组 (T1y) , 二叠系上统长兴组 (P2c) 、上统龙潭组 (P2l) 、下统茅口组 (P1m) 、下统栖霞组 (P1q) , 志留系下统韩家店组 (S1h) 、下统石牛栏组 (S1sh) 、下统龙马溪组 (S1l) , 奥陶系中上统 (O2+3) 、下统湄潭组 (O1m) 、下统桐梓组和红花园组 (O1t-h) , 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群 (∈2-3ls) 。
2.2 地质勘探和地震
2.2.1 结构体系组成
勘查区处于川黔南北向构造带与北东向构造带交接复合部位, 北与新华夏构造系第三沉降带的四川盆地相接, 南与早古生带黔中隆起相邻。
勘查区属走向北东-南西的挤压构造带, 其主要由夜郎坝向斜、高桥向斜、九坝背斜和东山背斜4个主要构造体系组成。隧道主要穿越高桥向斜北西翼 (出口位于轴部地带) , 九坝背斜南东翼。区内受构造应力作用, 断裂发育, 主要断裂12条, 纵横交错, 其常组合形式呈放射状和“井”字型, 其中多以正断层为主, 逆断层、平移断层虽亦有发育, 但为数不多。区内还有许多次生断层和小型的伴生断层, 倾角一般介于45°~70°之间, 断距小, 延伸长度短, 各断层间或近于平行或交错相交, 造成测区部分地段岩体破碎, 产状紊乱, 地层层序不清。区内节理裂隙发育, 地表局部地段以卸荷裂隙方式产出, 但不具均一性, 隧道进出口节理裂隙相对发育, 而洞身发育程度相对较差。
2.2.2 新构造运动及其特征
勘查区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 先后形成了纬向、经向和华夏式构造体系。先形成的构造体系不断遭到后生构造的利用、改造和破坏, 并制约着后生构造体系的发展。各构造体系间广泛复合联合, 构成目前这样比较复杂而有规律的构造体系。区内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整体间歇性抬升为主, 仅局部区域显示有水平挤压活动。近期无关于区域性断裂活动或引起地震的报道。
根据地震资料记载, 桐梓县自1536年以来, 共发生6次Ⅴ—Ⅳ度地震。桐梓县:1536年2月、1910年3月, 地震有声;1786年、1915年地震。桐梓县及其他县:1875年6月6日, 地震, 震中在黎平;1879年6月30日, 地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