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姚文明阁《重阳登高联咏碑》与清末碑学书风之窥-潇贺古道石刻文化系列研究之六.docxVIP

黄姚文明阁《重阳登高联咏碑》与清末碑学书风之窥-潇贺古道石刻文化系列研究之六.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黄姚文明阁《重阳登高联咏碑》与清末碑学书风之窥 潇贺古道石刻文化系列研究之六 ? ? 陈叶飞 (贺州学院 设计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引 言 《重阳登高联咏碑》刊刻于贺州市昭平县黄姚古镇外天马山文明阁外一巨石之上,计200余字状貌,所记之事为清末丙辰年重阳,贺州周边的一众文人登高饮酒,小醺之时吟诗作对,并将合作之诗集合勒石,大有黄姚版《兰亭诗集》之感。 一、《重阳登高联咏碑》内容概况 其诗文如下: 佳节重阳好,联吟纪盛游(咸臣)。茱萸头偏插,菊饼味相投(少海)。逸事传王孟,仙缘胜阮刘(方甫)。山高能避俗,径曲可通幽(严谷)。树影迷离动,晴光掩映浮(光庭)。一峰横北岸,孤雁遇南楼(达民)。鸟倦飞仍伏,云间去复留(方甫)。清风来习习,溪水自悠悠(民楚)。枫老飘红叶,芦丛起白鸥(咸臣)。林深鸦点点,苔静鹿呦呦(少海)。妙语通霄汉,狂歌震斗牛(方甫)。声闻樵唱晚,景觞客吟秋(严谷)。寒磬余音袅,新诗入望收(光庭)。夕阳芳草地,红蓼荻苍州(达民)。远岫霞铺锦,归途月上钩(义甫)。山明朋友乐,应不羡封侯(民楚、咸臣)。 丙辰重阳日,仿昔贤登高故事,载酒携朋饮于阁上,秋光如画,爽气宜人,倘不沾衣,何伸雅怀,即青山亦应笑人也,爱联吟数韵,以记其胜庶,无贻林涧之愧并跋。 古人俯仰天地,畅舒己怀之心固然令人艳慕,但该碑的书法水平之高,在贺州市境内的碑刻中也属罕见。碑刻正文以隶书写就,有汉碑《乙瑛》之风貌,又着晚清时代之精神;跋文则为行书,其书风脱胎于宋代大家黄庭坚,又更添几分清雅之气。此为笔者于贺州市内所见第一方大篇幅的隶书碑刻,且具备明显的晚清隶书风格,在此对书写者书风的形成做一考究(见图1)。 图1 重阳登高联咏碑局部 二、清末书法的尚碑风气 碑学的复兴,早在清朝初年就已经开始。康乾时期,书家们渐渐发现帖学再难创新,加上明末开放自由的书学思想的影响,书家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唐人碑版,当时比较著名者如钱沣,对颜真卿书法的学习到了极致,但又更加重了颜体楷书的端庄、厚重之感,打开了一种新的局面。由唐碑开始的对古代碑刻书法的关注,继而转向了大篆、小篆、汉隶等更为丰富的书法风格。如果说唐代楷书还有墨迹存在,篆隶书类的书法,则基本没有墨迹本可以参照,故而书法家们只能对着碑版的拓片进行临习,强调以柔软的毛笔,书写出刀刻斧凿的碑意。但是,恰好是“汉代分书没有真迹,取法只好依靠碑版。碑版风雨剥蚀,斑驳残泐,无法看清用笔轻重、用墨浓淡和来往笔势,而传统帖学就重视这些东西,强调起笔收笔及牵丝映带,因此帖学书家认为“‘石刻不可学’‘须真迹观止’”[1]255。碑学书家们在对这些用笔、用墨都不甚清晰的碑文拓片进行临摹学习的时候,对于一些不可见或者是模糊的信息的理解与吸收,基本上只能靠猜。用“猜”的方式进行书法学习,必然不能做到完全准确,于是,清代的碑学书风开始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面貌。章太炎曾如实记录了清朝书家尚碑的情况:“清中世以后,论书者皆崇碑版而贱法帖,持之有故,言之成理。”[2]770 从思想上看,清代尚碑书风的兴起,是清代文人士大夫对书法史的回溯。清之前的书法史,是以一种顺势发展的方式进行传承,到了清朝则一下子回追到汉唐,甚至秦以前。对此,明末清初的大书家傅山曾表达了鲜明的观点:楷书不自篆、隶、八分来,即奴态不足观矣[3]519。傅山这一观点,以楷书为例,然而楷书的字形结构与篆隶书大为不同,故实际上强调的是用笔须有古意,书写的线条须从篆隶书中来。这种审美趋向的形成,事实上与当时文人士夫崇尚复古有相当大的关联。 碑学与帖学从操作上看,其核心区别可以看作是学习书法时是否追求名家书迹的区别。即帖学派书必学名家,而碑学派则可包容更多非名家甚至是无名写手的书迹。如魏碑《始平公造像》的作者朱义章、汉碑《西狭颂》的作者仇靖等,在书法史上几乎不见其名,但并不妨碍他们的作品千古流芳。清末的康有为,更是将碑学运动推向了高峰,在他的理论体系里边,尊魏卑唐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核心。他认为,在魏碑中,哪怕是民间石刻上的只字片语都是美的:“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其骨血俊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岂与晋世皆当书之会邪,何其工也!”[4]172 在康有为这种思想影响下,晚清书法家几乎忘记了唐碑的存在,如邓石如、吴昌硕等,皆为篆隶高手,而康有为本身,与沈曾植、何绍基等人,则成为了北碑书风的代表。从当时文人活动的情况看,有两个方面应该值得我们关注: (一)篆刻艺术达到新的高峰 篆刻作为传统艺术,一直以来都受到文人的关注,但长期以来,都是由专门的刻工进行刻制,文人亲自治印,则是从宋朝米芾开始,到明文彭逐渐流行。而如晚清这样,文人治印还能形成流派风格的,在历史上从未发生,这应当与当时崇尚碑学有相当大的关系。即文人不仅满足于用毛笔去表现篆隶碑版的味道,而开始利用篆刻

文档评论(0)

资教之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教学资源,助力教育转型!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0101033200002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