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docxVIP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和材料阅读,了解辽宋夏金元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新变化、新发展的表现,了解宋元典型城市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等具体史实。 2.通过史料研读与合作探究,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届大多处于社会分裂,但经济仍然取得较快发展的原因,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尝试运用时空观念架构知识体系,用唯物史观分析经济社会现象。 3.通过辽宋夏金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关史实,感知各民族在完成国家统一过程中的作用;涵养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难点:分析经济和社会变化产生的原因。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3.多媒体、粉笔、教科书。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材料一 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汗国所见到的富庶景象令他瞪目。他说,那里人户“繁多”乡村“景色宜人”城市“广大庄严”,土地“精耕细作”,“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不息”当他的驳船在大运河上航行时,只见“沿河城市、村庄甚众,到处皆有民居,要说人家尽枕河大概也不为过。沿途物资——米、面、肉、鱼、水果、时蔬、葡萄美酒之属,供给一应充足,且价格极廉”。城市居民“恃工商为活,商货繁盛,人民赖之收入甚丰,舟船往来不绝”。 ——[加]卜正民主编,[加]卜正民著,潘玮琳译:《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教师活动】马可·波罗这段话描述的是哪个朝代的繁盛景象?繁盛体现在何处?参考答案:朝代:元朝。体现:人口众多,城市繁荣,农业发达,物资丰盈,交通航运业繁荣 【教师活动】马可·波罗行走在元帝国的土地上,漂流在元帝国的河流上,他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如此盛景奇迹,不似在人间,令他恍若置身于唐代诗歌中的官殿华厦,其繁荣程度已大大刷新了欧洲人的认知,极大地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力。今天的人们无数次地质疑马可·波罗对元朝的描述过分夸大,当时的元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表现到底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新课讲述】 1.农业 【教师活动】宋朝的农业发展首先表现在传统粮食作物水稻的广泛种植上。 材料二 中国种植的稻米几乎都是水稻。水稻的种植必须要挖渠灌溉,种植水稻也需要有相当的经验、知识以及较多的劳力。农民要静心照看稻苗和苗床,在幼苗移栽前田地还要进行锄草、耕耙,收割之前还要对稻子进行不断的看护,不时地灌溉田地。稻作农业导致了许多农具的发明,如翻转犁和专门的耙、镰刀;稻作农业也需要有专门的耕种技术。 ——[加]卜正民主编,[德]迪特·库恩著,李文峰译,邵君安校《儒家统治的时 代:宋的转型》 【教师活动】水稻的广泛种植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农业耕作技术、灌溉、农具都有很大的进步 【教师活动】宋朝农业耕作技术、灌溉、农具的进步促进了传统农业的发展,而传统农业发展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是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的大幅增加。除此之外,农业发展还出现了些新的变化,促进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了一定的冲击和突破。 材料三 全国垦地面积从太宗至道二年(996 年)的 3125 251顷增加到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的4116 556 顷,这中间还不包括数量甚多的隐漏和不纳税的土地。随着垦田面积扩大,户口数也大幅度增加,至道三年全国共有主客户 4132 576 户,到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增加到 20019 050户,若每户以五口计算,人口当在一亿以上。 ——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第5版)》 材料四 同时,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利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王昶译,吴象婴校:《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上) 【教师活动】通过材料和教材列举宋代农业的新变化。 参考答案:新变化:课税农地达到新高;农业人口增加;农业耕地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经济作物大量种植。 原因:政府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行政整治;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复种制在南方的普及;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的出现等。 【教师活动】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使得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在满足人民温饱需要种植粮食的土地后,甚至出现了剩余的土地,那么剩余的土地去种什么呢? 学生活动:种植经济作物 【教师活动】对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农户,种植经济作物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出示材料及图片: 材料五 (木棉)其种本南海诸国所产,后附件诸县皆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