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时作业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VIP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时作业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卷第 =page 1 1页,共 =sectionpages 3 3页 试卷第 =page 1 1页,共 =sectionpages 3 3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东汉末年,许劭与其兄许靖喜欢品评当代人物,常在每月初一,发表对时人的品评,故称“月旦评”。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因而闻名遐迩,盛极一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品评影响社会名望地位 B.选官制度的深远影响 C.社会流行品评人物之风 D.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2.汉武帝设刺史,职权为“奉诏六条察州”。西汉中期后,京房(人名)曾经向皇帝奏报新的对官吏考核的方法,皇帝“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刺史复以为不可”。由此可见,在汉代中后期 A.刺史制度渐趋完善 B.刺史地位显著提高 C.刺史监察范围扩大 D.刺史职权有所异化 3.《欧阳文忠公文集》记载:“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各糊名、耆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僧爱薄厚于其间。”欧阳修的这一记载,说明北宋 A.科举制度更强调公平 B.更加重视家庭门第观念 C.社会流动性更加艰难 D.宋词创作进入鼎盛时期 4.下表为唐、宋两朝科举取士及由进士入相的人数变化统计情况。这反映出宋代(???) 时期 登科人数 宰相人数 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 唐朝 6603 123 22 宋朝 45640 135 111 A.推行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 B.考试程序及录用更趋公平 C.国民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D.社会阶层流动性得以加强 5.以宋朝为故事背景的《赘婿》近期成为热播剧,而事实上宋代择婿,流行“榜下捉婿”,即发榜之日各地富绅高官们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苏东坡有诗云:“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材料主要反映宋代时期 A.女性地位提高 B.商品经济繁荣 C.社会阶层流动 D.理学思想形成 6.史载: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需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这说明南朝时期 A.九品中正制已彻底崩溃 B.九品中正制日益腐朽 C.中正的评议功能已丧失 D.血统是任官唯一依据 7.如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该表说明科举制的实行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巩固了统治基础 C.清除了世族特权 D.固化了社会结构 8.宋朝社会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下列属于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是(???) A.科举制的完善 B.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C.察举制的发展 D.八股取士制度形成 9.先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位即有俸禄。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制度;爵级代表贵族身份并维持整治忠诚;禄秩则用于录人用事,按劳取酬,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 A.官僚政治制度还未确立 B.贵族政治的观念仍存在 C.封建等级制度趋于崩溃 D.选官用人制度日趋成熟 10.有学者指出,九品中正制推崇这样的理念:人品是可以量化的;官位官阶应与人品高下相对应。历史上,最推崇这种制度的社会阶层是 A.士族 B.外戚 C.农民 D.宦官 11.“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两句诗句描述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取代的是哪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2.“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张居正上述观点旨在强调 A.重视人才选拔 B.提升官员素质 C.加强官吏考核 D.完善法规制度 13.有学者指出,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将人分为三六九等,门阀子弟与寒门子弟在社会地位上判若云泥,在九品中正制下,这种选官机会的不平等显得尤为严重。而科举制使大部分人能够参与到较为公平的选拔中。该学者旨在说明(???) A.魏晋时期选官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 B.科举取士体现出相对的进步性 C.古代取士标准开始出现多样化趋势 D.唐代选官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张 14.东汉前期,选官尚可大致维持清平。东汉中期,清流士大夫对选官的批评,多着眼于“儒者寂于空室,文吏晔于朝堂”与“郡国所举类多办职俗吏”之上,抨击政府重文吏而轻儒生。东汉后期,遂出现了大量士大夫们对选官“清浊不分”的谴责。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察举制不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 B.国家的治理思想发生了新变化 C.士人舆论左右了地方政治事务 D.清流士大夫对选官公平的追逐 15.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六科,各司其职又相互纠察,由此构成了横纵交错的监视网络,有利于整肃朝纲,稳定社会秩序;但是其职权过重,监察过于苛刻,也影响了正常的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