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货币问题新探.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夏货币问题新探 1898年,法国学者德维拉首次研究了西域语。这是几十年前的定论,也是我接受了的。其根据是: 第一,中国权威是这样说的。最早论述这个问题的是著名的西夏学者罗福苌。他在1914年发表的《西夏国书略说》中说:“同治间,英人韦理博士,尚误以居庸关刻经中的西夏书为女真小字。至光绪丙申(1896),法儒戴物利亚(按:即德维利亚)及沙碗两博士,始定为西夏书。戴氏又考《感通塔记》,著《西夏文字》。” 第二,外国权威是这样说的。1930年,著名的苏联西夏学者聂斯克(Nicolas Nevs ky),在其《西夏语研究小史》中,重述并肯定了罗氏之说。他说:“欧洲人之见西夏字,当以居庸关六体刻石为始”。1870年,伟烈亚力(A·wylia,即罗说韦理)“试为考定”“居庸关六体刻石”中的西夏文字,认为是“女真小字”。1898年,法人德维利亚发表“论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5年)凉州大云寺感应塔碑铭之文,明白考定不识之字为西夏国书,于是以往疑团,一扫而空。”从此,这种说法就成了定论。 第三,时隔五十年,近几年,在举国上下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时候,西夏学界的朋友发表了不少有水平的文章,对西夏语言文字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在谁首先考定西夏文字这个问题上,仍然因循旧说,无所新论。 最近,笔者探讨有关西夏货币问题,查阅了一些有关货币方面的钱谱、论著。在查阅清咸丰李佐贤《古泉汇》时,发现其中一段文字,大意是:据《吉金录》说,刘青园在凉州发现西夏货币,并读破了西夏文字。随后,在宁夏人民出版社宋国柱同志的帮助下,得到《吉金所见录》(即吉金录)及其它有关材料的复印件(顺达对老宋同志致谢之意),从而使我得知,早在法人德维利亚之前70年,中国学者刘青园已考定出西夏文字了。我认为在西夏研究史中,这是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对过去的说法应予澄清,同时应该肯定最早考定西夏文字的不是外国人,而是我们中国人。这里,将《吉金所见录》卷十三《宋伪品·西夏》有关部分摘引如下,并略加注释。 “右西夏梵字钱(注:指西夏文“大安宝钱”钱模),洪志(注:指南宋洪遵《泉志》)梵字钱径八分,重三铢六絫,铜色赤纯,文不可辨,大抵类屋驮(注:汉代国名)、吐番钱。……刘青园曰:凉州(注:今甘肃武威。为西夏重镇,称西凉府)土人掘地,得古钱数瓮。其中开元最多,北宋,辽钱及西夏元德、天盛、乾祐、天庆、皇建、光定诸品,亦复不少,而此种梵字钱亦有数品,余共拣得千余枚。又尝于凉州大云寺访得古碑(注: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阳面正作此等字(注:西夏文),碑阴楷书(注:汉文)。扪读之,则天祐民安五年(1095年。注:西夏崇宗李乾顺年号)所立,乃知此钱为西夏梵书。景严(注:即《泉志》著者洪遵)作《泉志》时,即不之识。数百年后,破此疑窦,亦快事也”。 《吉金所见录》初尚龄著,成书于道光丁亥,即1827年。刘青园,名师陆,字子敬,山西洪洞人。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先为庶吉士(注:翰林的一种),后任霸昌和上荆道台。专门耆古,精于金石,著述颇丰,但传世的仅《虞夏赎金释文》一卷。刘青园读破西夏文字,按《吉金所见录》成书时间算,就比德维利亚早70年,如果以刘在凉州读破西夏古钱的时间算,当要更早。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能以确认中国学者刘青园首先考定西夏文字的重要史料,并不是笔者第一次发现的。早在二十年代,严可均在《西夏皆庆寺感通塔碑跋》中说,凉州大云寺碑,“刘青园师陆始访得之”,1923年,苏联学者伊凤阁(Prof A T lvanov),在其《西夏国书说》中写道:“及看《吉金所见录》,始知居庸关蕃字为西夏国文”。聂斯克教授在其权威性的《西夏语研究小史》中,未能注意伊凤阁教授这一重要发现,对后世产生了不良影响,不能不引以为憾。 西夏文字的考定,为西夏语言文字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二十世纪初,从黑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出土的大量的西夏文文献资料,特别是其中的《番汉合时掌中珠》(这是一本西夏文、汉文双解字汇,是西夏人学汉字,汉人学西夏字的启蒙读物,刊印于西夏仁宗李仁孝乾祐二十一年,即1190年)的公诸于世,大大促进了西夏语言文字研究工作的进展。经过中外西夏学者几十年的努力,今天,人们利用掌握的西夏语文知识,解读了不少传世的、出土的西夏文献资料和金石铭刻等文物上的西夏文字,从而丰富了西夏史料,促进了西夏研究的发展。刘青园在考定西夏文字之后,未能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这是在中国封建统治下,学术研究落后于西方的表现,但其首创之功不能抹杀。在论述西夏研究史时,应给其适当的评价和相应的地位。 (此文原题为《是谁第一个考定西夏文字的》,曾在本刊内部《通讯》1982年第2期上发表过,现经作者略加补充)

文档评论(0)

uyyyeuury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文档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