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导叶端壁换热的瞬态实验研究
由于车轮端壁区域有复杂的二次流,端壁的流动和换热具有三维特征。二次流使得涡轮效率下降, 端壁部分区域的换热增强, 以及部分区域冷却变得困难。端壁区域的冷却问题一直就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经过多年的研究, 端壁二次流结构已经得到了清楚的认识。复杂的二次流导致了端壁复杂的换热。端壁附近强烈的三维流动, 如通道涡和马蹄涡等二次流现象, 使得对这一区域的气膜冷却难以实施。Biesinger等在叶栅前缘上游端壁开设缝槽的气膜冷却实验中, 发现冷气喷射可以减少二次流的强度。Fiedfichs等对在叶栅通道中开设多排孔的端壁气膜冷却进行了气动和传热测量, 发现冷气射流与二次流间的相互作用强烈, 前缘根部和压力面附近区域难以得到有效冷却。文献针对端壁流动特点, 设计了一种端壁气膜孔布置的模型, 研究了不同吹风比情况下的冷效和流动损失。在此基础上, Karen Thole发现了当气膜冷却孔沿着等压线布置时的冷却效率高于顺着来流方向布置的冷却效率。本文在充分理解端壁流动和换热特性的基础上, 针对端壁的强换热区域, 设计了一种导叶端壁全气膜冷却结构, 通过低速大尺度风洞瞬态实验方法, 对其冷却效果进行了综合分析。
1 半无限大瞬态实验方法下的热压
瞬态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当气流流过与之不同温度的试验模型表面时, 试验模型表面各点的温度变化与该点的换热速率密切相关, 因此只需准确记录实验件表面各点的温度变化, 就可根据传热学理论计算出各点的换热速率。由于该方法不要求换热达到稳定, 因而实验时间较短, 对设备能力的要求比稳态测试技术低。经过论证, 测量叶栅通道端壁对流换热系数实验选取了瞬态法。
考虑到瞬态实验需要温度场的阶跃, 针对端壁实验的特殊性, 发展了一种反向的半无限大瞬态实验方法。在实验中, 只给端壁下表面加热, 上面自然对流和辐射散热, 在平板内构造一个线性温度分布。以这个线性温度分布为初始温度, 在某一时刻突然建立低温流场, 利用瞬态液晶测量某一具体温度响应的时间, 从而得到换热系数。具体的求解公式如下:
其中tf为主流温度, t0为端壁表面初始温度, t1和τ为实验点温度及其对应的变色时间
本实验是在大尺度低速风洞上完成的。风洞实验台性能参数为:实验段进口气流风速为2~19.6m/s, 进口雷诺数 (Re) 为4000~209000, 实验件可以加热到50℃。为了方便观察, 整个实验段采用有机玻璃制成。实验段共有4个完整的叶栅通道, 实验件处于中间叶栅通道。
2 结果分析
2.1 re前端壁表面供热系数分布
本文选择5个来流Re:1.63×105, 1.77×105, 1.89×105, 2.03×105和2.09×105, 对比不同来流Re下端壁表面换热系数分布。
1 导叶吸力面为高换热区域的分布
图1给出了导叶端壁前缘和通道内的对流换热系数分布, 左图是实验结果, 右图是数值计算结果。通过实验和数值计算的对比, 可以看出流动和换热特性与跨音速状态下的趋势基本一致。主流气体进入叶栅通道时, 在前缘形成马蹄涡, 马蹄涡的卷吸作用, 热燃气到达壁面, 边界层非常薄, 使得前缘驻点区换热加强。随后马蹄涡分离成两个分支, 随着主流向下游迁移。吸力面分支由于导叶吸力面型线的特殊性, 使得吸力面肩部流体加速相对剧烈, 加之马蹄涡吸力面分支的卷吸作用, 此处边界层更薄, 吸力面肩部换热强于压力面分支。
图2给出了前缘马蹄涡及其分支所形成的高换热区域 (升离线以内区域) 的平均Nu的分布, 这与跨声速状态下的情况是一致的。通过理论分析可以得到, 来流Re的增强, 使得端壁二次流动整体加强, 马蹄涡、通道涡和各个位置的角涡都随着加强, 使得壁面强换热区域的换热系数增加, 区域也相应的扩大。
相关文献介绍, 平板换热的准则关系式的形式为
利用最小二乘法对于实验结果进行拟合, 可以得到导叶端壁前缘强换热区域准则关系式为:
2 实验结果分析
图3给出了导叶端壁尾缘的对流换热系数分布, 左图是实验结果, 右图是数值计算结果。从实验和数值计算可以看出, 流动和换热特性与跨声速状态下的有很大的区别。主要是由于实验状态下, 通道出口没有压缩波, 通道涡所形成的横向跨流减弱, 与尾迹流动混合, 但是由于导叶叶型的加速作用, 使得边界层流动加速, 通道后段和尾缘出现强换热区域, 并且连成一片。
图4给出了前缘和通道部分平均Nu的分布, 这与跨声速状态下的情况是一致的。随着来流Re的增强, 端壁二次流动整体加强, 通道横向跨流和尾缘尾迹流动都随着加强, 使得壁面强换热区域的换热系数增加, 区域也相应的扩大。
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 可以得到导叶端壁尾缘强换热区域准则关系式为:
2.2 端壁全气膜冷却结构
由以上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