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脂绳小窝蛋白与脂绳功能紊乱
自1972年nicle提出膜流结构模型以来,已经有几篇关于膜结构的报告,发现在膜中有一个充满胆固醇和水分的小区域。这个区域有许多名字:糖脂丰富的区域(dif);该区域被称为丰富的糖脂处理区域(iii,ldti)。2001年,欧洲研究研讨会在西班牙举行。会议讨论了“微区域、脂肪车、小窝”的主题。次年,meer总结了这个主题,并介绍了小型巢穴和脂肪车的结构和功能。
1 小窝的党组织变化
1953年Palade用非离子去污剂提取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膜时,发现在低温下用非离子去污剂提取不溶的部分,经浮力密度分离,仍可再分成两部分,较沉的是骨架蛋白,上浮的是膜的另一些组分,从形态观察似在质膜上的囊泡,他设想这种囊泡可游走穿梭在细胞之间,所以起名为质膜囊泡(plasmalemmal vesicles).1955年Yamado报道了与Palade相似的结果,将这种囊泡称小窝(caveolae),是拉丁字小洞(cave)的意思.Yamado所称的小窝即是现在所说的“脂筏”之一,而且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
小窝由胆固醇、鞘脂(糖化神经鞘脂、神经鞘磷脂)及蛋白质组成.大约有50~100 nm,形态有多种多样,根据其功能不同有瓶型、囊泡型及管型,多数是瓶型.在细胞表面有开放型,如形成胞吐囊泡;也有封闭型,如形成胞吞囊泡.从冷冻刻蚀图观察,可见小窝表面有曲纹覆盖.经分析,曲纹主要由小窝蛋白结合胆固醇而成.小窝的组装分两个步骤:首先在高尔基体由鞘脂及胆固醇形成去污剂不溶的脂质核,内质网合成的糖肌醇磷脂-锚固蛋白(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al-anchored protein, GPI-anchored protein)和小窝蛋白嵌入脂核体,形成初步的组装体,然后运往细胞表面.在此过程中小窝蛋白及胆固醇起关键作用,如果敲除小窝蛋白的基因,即不能形成小窝.胆固醇是在内质网合成,如合成受抑制,也不能形成小窝,胆固醇与小窝蛋白的比例大约在4.5∶1. 所以小窝蛋白可作为小窝的标记蛋白.
小窝蛋白大约至少有4种:小窝蛋白 1α、1β、2、3. 在膜内,小窝蛋白-1易形成同型二聚体;在脂肪细胞中,小窝蛋白-1、-2共表达,形成异二聚体;小窝蛋白-3主要分布在肌肉,其他细胞较少.小窝蛋白的结构中都含有3个半胱氨酸(位于134,144,157)并在此部位进行酰化.小窝蛋白是一种绞架蛋白(scaffolding protein),绞架区基本已清楚,它可直接与胆固醇及鞘脂结合,又可与信息分子(Src-kinase, H-ras, eNOS, G-protein 等)结合.小窝能募集多种蛋白质可能与此结构有关.
2 脂农业技术及耐药机制
脂筏是指膜脂双层内含有特殊脂质及蛋白质的微区,微区内陷可形成囊泡,近年发现脂筏不仅存于质膜,亦可在高尔基体膜上.脂筏的概念早在发现小窝时即有了,经长期的争论,直至1988年Simon才正式提出“脂筏”之称.脂质的双层有不同的脂筏:外层的微区主要含有鞘脂、胆固醇及GPI-锚固蛋白,因为鞘脂含有长链饱和脂肪酸,Tm温度较高,流动性差,而且粘稠,邻近的磷脂区其脂肪酸多不饱和,Tm温度较低,所以出现分相;膜内侧也有相似的微区,与外侧的脂质不完全相同,主要是在此区有许多酰化的蛋白质,特别是信号转导蛋白(图1).虽然两层分别有脂筏,但它们是偶联的,因为用非离子去污剂提取时,不仅有外层的GPI-锚固蛋白,还有许多信息分子共同被提出.用一种GPI-锚固蛋白的抗体介导锚固蛋白聚集,与此同时Src家族的酪氨酸激酶也被激活.如换成糖鞘脂的抗体,也有同样的现象.GPI蛋白及糖鞘脂都存于膜外侧,Src酪氨酸激酶在膜内侧,这表明脂筏内外层之间是有联系的.
用不同的去污剂或改变溶解时的温度,所得到的脂质及蛋白质都有差异,说明细胞膜上的脂筏并不都等同.脂筏可能有三类:小窝、富含糖鞘脂膜区(glycosphingolipid enrich membrane)、富含多磷酸肌醇(PIP2)膜区.不同的脂筏有其各自的特异蛋白,并有不同的功能.脂筏的部分脂质及蛋白质的组分见表1.
脂筏内的蛋白质,有的是经跨膜直接插入膜,但更多的蛋白质需酰化,由酰化后的脂肪酸插入膜.Zacharias的实验表明,用水母蛋白的两个变异体,分别融合蓝荧光蛋白(CFP)及绿荧光(YEP)蛋白,然后在多肽链上分别联接脂化(棕榈酸、豆蔻酸、异戊二烯)的特异共同序列,用荧光能量共振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测定邻近效应,发现棕榈酰化及豆蔻酰化的蛋白质在脂筏的小窝区,而异戊二烯化的蛋白质形成二聚体,不在小窝区,对胆固醇不敏感,可能是另一类的脂筏.说明不同的酰化蛋白插入不同的脂筏.
Stuermer在神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